[实用新型]一种塑料门盖内外板防胶溢配合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0336662.4 | 申请日: | 2019-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033752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发明(设计)人: | 康家瑶;朱木火;朱方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爱特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5/04 | 分类号: | B60J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1000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塑料 内外 板防胶溢 配合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车身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塑料门盖内板防胶溢配合结构,特别是梦爱内外板边缘连接。可使汽车塑料门盖内外板的连接更加稳定,有效的解决了溢胶及边缘干涉等问题。包括门盖外板、门盖内板,门盖外板和门盖内板拼合设置,门盖外板的顶部盖合拼接设置门窗拼合板,其中:所述门盖外板顶部内凹设置插接片,插接片上夹扣设置胶槽插接片,胶槽插接片包括插接体和插接体前端对称分叉设置的一对夹叉头,两只夹叉头镜像对称夹合插接片。对比现有技术结构非常适合直接将门盖内板和门盖外板更换为更加轻便的塑料材质,然后使用胶接使得前后门盖板直接进行连接,这种制作工艺比较快捷方便,制作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车身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塑料门盖内外板防胶溢配合结构,特别是门盖内外板边缘连接。
背景技术
汽车门盖主体由内板和外板组成,内板装在外板内侧,内板的边缘是与外板内壁贴合在一起的。传统塑料门盖采用直接内外板平板胶粘,在制作过程中有溢胶问题,且内外板重叠后边缘厚度加大,对周边件空间要求高,久而久之有干涉问题、内外板有可见缝隙,既不美观又缩短了零件的使用寿命。
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在汽车塑料门盖内外板直接涂胶连接。汽车塑料门盖连接结构,包括门盖内板,及位于门盖内板外的外板,内板和外板采用塑料材质,通过硬性胶连接,能够保证连接强度。
但是上述塑料门盖内外板配合结构还存在以下缺陷:由于上述连接结构为直接涂胶,生产有溢胶问题;同时,上述配合结构边缘厚占用空间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塑料门盖内外板防胶溢配合结构,可使汽车塑料门盖内外板的连接更加稳定,有效的解决了溢胶及边缘干涉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塑料门盖内外板防胶溢配合结构,包括门盖外板、门盖内板,门盖外板和门盖内板拼合设置,门盖外板的顶部盖合拼接设置门窗拼合板,其中:所述门盖外板顶部内凹设置插接片,插接片上夹扣设置胶槽插接片,所述胶槽插接片一体塑形整体为Y字符形状或ユ字符形状结构,胶槽插接片包括插接体和插接体前端对称分叉设置的一对夹叉头,两只夹叉头镜像对称夹合插接片,所述门窗拼合板的底部外凹设置外板连接拼接片,插接片和外板连接拼接片上下插接拼合形成填胶槽,且插接片和外板连接拼接片之间在填胶槽中夹合1只夹叉头;所述插接体的背面胶接在门盖内板外壁上。
作为优选所述门盖外板和门盖内板拼合后再和门盖内板进行胶装拼合,且门盖外板和门盖内板的一体结构和门盖内板之间至少间隔1mm,在这个1至少间隔1mm间隙中填充设置门盖胶水层。
作为优选所述填胶槽至少有1~5mm的厚度。
作为优选所述插接体为玻璃钢、硅胶、橡胶材质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夹叉头朝内设置有止滑凸块。止滑凸块能增进在涂胶填充后对胶块的连接能力,并且进一步增加插接体对胶槽插接片连接夹合能力。
作为优选所述插接体后壁为平直结构,前端为S形状或弧形。这种结构能匹配门盖胶水层的缝隙结构,并且使其能形成一种插接在门窗拼合板和门盖内板之间的适配结构,胶槽插接片就利用了自己的三叉结构连接了前后三者又直接连接的上方和后方的两者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对比现有技术本结构非常适合直接将门盖内板和门盖外板更换为更加轻便的塑料材质,然后使用胶接使得前后门盖板直接进行连接,这种制作工艺比较快捷方便,制作成本低,而且在三者的连接之间形成足够胶接强度的胶接层,但又控制的胶接层的连接位置和方向,设置在填胶槽中夹叉头解决了使用本技术可能只在意门窗拼合板和门盖外板的拼接问题,但是因为三叉结构的胶槽插接片的插入,可完美的解决门盖外板、门盖内板、门窗拼合板三者的任意两个部件的连接加强问题,并且粘接胶外溢和边缘干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门盖外板、门盖内板、门窗拼合板三者拼接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爱特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爱特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33666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