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结构简单低成本的过柱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338155.4 | 申请日: | 2019-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798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6 |
发明(设计)人: | 林春生;戴相辉;陈克彦;罗炜程;林志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睿科集团(厦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61/00 | 分类号: | B01D61/00;B01D65/00;B01D65/02;B01L3/02 |
代理公司: | 35244 厦门市天富勤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唐绍烈<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向阀 柱插 压力腔 溶剂 软管 固定座 本实用新型 方向流动 电机连接 全自动化 低成本 多通道 高通量 上开口 下端套 下开口 柱装置 接通 密封 出口 开口 流出 外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结构简单低成本的过柱装置,包括软管、SPE柱、O型圈以及与电机连接的柱插杆,柱插杆插入SPE柱中,柱插杆下端套置O型圈,与SPE柱密封形成压力腔,软管通过柱插杆接通压力腔和样品/溶剂,SPE柱在压力腔的位置开设出口,该装置还包括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和SPE柱固定座,第一单向阀设于柱插杆外部的软管中间,SPE柱固定座内放置第二单向阀,SPE柱固定座具有上下两个开口,上开口连接压力腔的出口,下开口供样品/溶剂流出;经所述第一单向阀的样品/溶剂往柱插杆方向流动,经所述第二单向阀的样品/溶剂往下开口方向流动。本实用新型具有成本低、结构简单的特点,满足高通量、多通道、全自动化同时过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仪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结构简单低成本的过柱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自动过柱装置,参阅图1,一般包括切换阀1’、注射泵模组/蠕动泵模组2’、软管3’、SPE柱4’、O型圈5’以及与电机连接的柱插杆6’,工作时,注射泵模组或蠕动泵模组2’由切换阀1’切换至样品/溶剂位进行吸液,然后切换回柱插杆6’和SPE柱4’位进行推液。
特别是在高通量多通道全自动化的时候,过柱装置会需要安装多个注射泵模组或者多个蠕动泵模组,但因为注射泵模组或者蠕动泵模组的成本都较高,所以致使过柱装置的工作成本很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案由此而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低成本的过柱装置,具有成本低、结构简单的特点,满足高通量、多通道、全自动化同时过柱。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结构简单低成本的过柱装置,包括软管、SPE柱、O型圈以及与电机连接的柱插杆,柱插杆插入SPE柱中,柱插杆下端套置O型圈,与SPE柱密封形成压力腔,软管通过柱插杆接通压力腔和样品/溶剂,SPE柱在压力腔的位置开设出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和SPE柱固定座,所述第一单向阀设于柱插杆外部的软管中间,所述SPE柱固定座内放置所述第二单向阀,所述SPE柱固定座具有上下两个开口,上开口连接压力腔的出口,下开口供样品/溶剂流出,经所述第一单向阀的样品/溶剂往柱插杆方向流动,经所述第二单向阀的样品/溶剂往下开口方向流动。
进一步,所述SPE柱的出口呈管状,出口与SPE柱固定座的上开口紧密插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吸液状态和推液状态,吸液状态:当电机驱动柱插杆上行时,根据大气压强原理,SPE柱内的压力腔内形成负压,样品/溶剂会通过第一单向阀流向压力腔,直至充满压力腔;推液状态:当电机驱动柱插杆下行时,压力腔内形成正压,样品/溶剂从压力腔的出口流入SPE柱固定座,最后经第二单向阀从下开口流出。所以只要柱插杆来回抽插动作,样品/溶剂就会源源不断的通过SPE柱(过柱)。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相较于传统过柱装置,整体结构明显更加简单,而且无价格高昂的注射泵或者蠕动泵模组,也可以实现过柱,更重要的是,即使在高通量、多通道、全自动化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用一台电机驱动多个柱插杆推拉就能进行同时过柱,得到良好的预期效果,大大节省成本。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自动过柱装置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吸液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推液状态示意图。
标号说明
1-第一单向阀,2-软管,3-柱插杆,4-SPE柱,5-O型圈,6-SPE柱固定座,7-第二单向阀,8-压力腔,9-上开口,10-下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睿科集团(厦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睿科集团(厦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33815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膜分离设备的支撑平台和膜分离系统
- 下一篇:膜元件和过滤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