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人机与无人车协作导航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0339788.7 | 申请日: | 2019-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9839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发明(设计)人: | 林深和;彭宇;黎宇恒;梁淞铭;梁勇东;戴桐生;陈壮诗;林晓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C21/32 | 分类号: | G01C21/32;G01C21/34;G05D1/02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十方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91 | 代理人: | 罗伟平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人机 无人 协作 导航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人机与无人车协作导航系统,包括无人机、无人车以及地面站,所述无人机通过短距离无线通信网络与所述地面站进行数据交互,接收地面站的控制命令并对设定的区域进行地理环境信息采集,将采集的所述环境信息发送给地面站进行处理;地面站将所述地理环境信息进行处理,规划出无人车的最优运动路径;所述无人车通过短距离无线通信网络与所述地面站进行数据交互,接收地面站的控制命令,在所述地面站的控制下按照所述最优运动路径进行运动。所述系统充分发挥无人机的机动性和无人车的续航时间长的特点,二者的结合便于更快速的完成任务,提高了在抢险救灾等危险活动中人机协作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导航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人机与无人车协作导航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无人机与无人车各自独立工作时,易呈现各自不足。如无人机在恶劣环境下易受气流变化影响,增加电池消耗,导致续航能力不足;无人车在未知环境下移动效率和建图效率低下,导致耗时长,甚至在移动过程中受损,不能如期完成任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能够快速的完成探测,提高在抢险救灾等危险活动中人机协作的效率的导航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人机与无人车协作导航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无人机、无人车以及地面站,所述无人机通过短距离无线通信网络与所述地面站进行数据交互,接收地面站的控制命令并对设定的区域进行地理环境信息采集,将采集的所述环境信息发送给地面站进行处理;地面站将所述地理环境信息进行处理,规划出无人车的最优运动路径;所述无人车通过短距离无线通信网络与所述地面站进行数据交互,接收地面站的控制命令,在所述地面站的控制下按照所述最优运动路径进行运动。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无人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的下侧设置有第一脚架和第二脚架,飞行电池固定在所述机架的下方,与所述无人机中需要供电的模块的电源输入端连接,用于为其提供工作电源;第一飞行马达、第二飞行马达、第三飞行马达以及第四飞行马达固定在机架对应的位置上;所述第一飞行马达的动力输出端上设置有第一机翼,所述第二飞行马达的动力输出端上设置有第二机翼,所述第三飞行马达的动力输出端上设置有第三机翼,所述第四飞行马达的动力输出端上设置有第四机翼;飞控模块固定在机架上,无人机主控板的控制输出端与所述飞控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飞控模块的控制输出端与所述飞行马达的控制输入端连接,所述飞行马达在所述无人机主控板的控制下进行动作;所述第一短距离无线传输模块固定在所述机架上,且所述第一短距离无线传输模块与所述无人机主控板双向连接,通过所述无线传输模块接收地面站的控制命令并将采集的环境信息发送给地面站;地理信息采集模块固定于机架上方,所述地理信息采集模块与所述无人机主控板双向连接,用于在所述无人机主控板的控制下对环境信息进行采集;所述无人机主控板的下方固定有气压采集模块,所述气压采集模块与所述无人机主控板的信号输入端连接,用于采集环境的气压信息。
优选的,所述地理信息采集模块包括rplidar A1雷达。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rplidar A1雷达通过铜柱固定在所述机架上。
优选的,所述无人机主控板包括Raspberry Pi 3b开发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理工学院,未经东莞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33978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油田钻井岩屑的回收利用装置
- 下一篇:消化内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