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腔镜孔全层缝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0360957.5 | 申请日: | 2019-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98268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4 |
发明(设计)人: | 何文武;韩泳涛;彭林;肖文光;方强;冷雪峰;王康宁;刘光源;徐锴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文武 |
主分类号: | A61B17/04 | 分类号: | A61B17/04 |
代理公司: | 51224 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左正超 |
地址: | 637000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引线针 针结构 勾线针 定向针 勾线槽 介入器 线槽 本实用新型 全层 医疗器械技术 前端设置 体内器官 槽延伸 缝合器 引线槽 槽口 穿入 缝合 勾线 镜孔 针体 种腔 伤害 配合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腔镜孔全层缝合器,包括介入器、引线针和勾线针;介入器包括介入主体,介入主体的介入前端设置有抵针结构,所述的介入主体后端设置有定向针槽,引线针和勾线针分别从定向针槽穿入并沿定向针槽延伸至抵针结构后停止,引线针和勾线针在抵针结构处交叉;引线针前端设有引线槽,引线针的针体上设有纳线槽;引线针上还设有供勾线针通过的过针结构,所述的过针结构与纳线槽交叉;勾线针上设有勾线槽,当勾线针的前端抵达抵针结构处时,勾线槽位于过针结构处且勾线槽的槽口与纳线槽相对。本实用新型利用引线针、勾线针与介入器配合,实现全层缝合;同时设置抵针结构,防止了引线针或勾线针对体内器官造成伤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主要涉及一种腔镜手术的缝合器,尤其涉及一种腔镜孔全层缝合器。
背景技术
腔镜手术作为微创外科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已得到广泛应用。腔镜手术是在患者腹部或胸部开小孔,分别将摄像头及手术器械通过转换器插入到腹腔或胸腔内,通过数据线将摄像头获取的腔内图像显示在屏幕上,手术医生通过观察显示屏上的图像,利用插入到腔内的手术器械进行手术。腔镜手术的开展,减轻了病人开刀的痛楚,缩短了病人的恢复期,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技术。
在腔镜手术完成后,对腔镜孔的缝合是较为困难的事情,腔镜孔贯穿和人体的表皮、脂肪等多层结构直至胸腹腔内部,其缝合直接影响胸腹腔内的环境卫生和康复进度,若缝合不规范或不完善,将不利于伤口康复愈合,并增加腔镜孔处受到感染的风险,还可能发生腔镜孔切口疝的。
公开号为CN102065776B的专利公开了用于腹腔镜孔口部位缝合的装置,其通过缝合针与外科设备配合使用,外壳设备引导缝合针的走向,牵引缝合线穿过人体的皮肤、脂肪等,最终实现腔镜孔的缝合。该专利技术中存在如下不足之处,一是缝合针只能从腔镜孔的孔内向胸腹腔内穿刺,最终实现半层缝合,腔镜孔的孔口需要进行二次缝合,才能最终实现整个腔镜孔的闭合缝合,增加了缝合的程序,两处缝合创伤也不利于后期的愈合;二是缝合针在初次穿刺及二次缝合过程中需要进入胸腹腔一定的程度,如果进入程度把握不准确有可能对胸腹腔内部的脏器造成伤害;三是该缝合装置在进行缝合线的牵引时,难以确保缝合针将缝合线勾住并牵引至外部,导致缝合的效率不高;四是目前的缝合器在缝合打结后线头留存在胸腹腔内,容易出现线头松动和与胸腹腔粘粘的情况。
因此现有的缝合装置对腔镜孔的缝合效果并不理想,也容易造成二次伤害不利于患者的康复,需要对现有的技术方案进行调整优化,提出更为合理的技术方案,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腔镜孔全层缝合器,目的之一在于实现腔镜孔的全层缝合,提高缝合的效率,目的之二在于通过介入器限制缝合针进入胸腹腔的深度,避免缝合针对胸腹腔造成刺伤,提高腔镜孔缝合过程的安全性。
为了实现上述效果,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腔镜孔全层缝合器,包括介入器、引线针和勾线针,其中介入器用于从腔镜孔中穿入,引线针用于将缝合线从外部引入人体的腔体内,勾线针用于从腔体内将缝合线牵引至外部,引线针和勾线针能够使缝合线完全穿过腔镜孔处的皮肤和脂肪等,实现全层缝合。
具体的,要实现上述目的,所述的介入器包括介入主体,介入主体的介入前端设置有抵针结构,所述的介入主体后端对称设置有两个定向针槽,引线针和勾线针分别从一个定向针槽穿入并沿定向针槽延伸至抵针结构后停止,引线针和勾线针在抵针结构处交叉。
所述的引线针前端设有引线槽,引线针的针体上设有与引线槽连通的纳线槽,纳线槽延伸至针体的后部。
优选的,所述的引线槽为从引线针的侧表面向内延伸的扁平槽,用于卡住缝合线,引线针在进行穿刺前,将缝合线的前端搭接在引线槽处并卡紧;由于纳线槽与引线槽连通,缝合线收纳于纳线槽内,并沿纳线槽延伸直至从纳线槽的后端口伸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文武,未经何文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36095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