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电梯称重报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375202.2 | 申请日: | 2019-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212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3 |
发明(设计)人: | 尤增猛;闫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尤增猛 |
主分类号: | B66B5/14 | 分类号: | B66B5/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6200 安徽省阜***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底板 轿厢本体 卡接 电梯 本实用新型 环形支撑座 复位弹簧 压缩弹簧 安装孔 固定板 沉槽 触座 柱形 载重 称重报警装置 警报器 螺栓固定 上表面 下表面 有压力 传感器 滑环 耐磨 托块 预留 警报 安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电梯称重报警装置,包括轿厢本体和底板,所述轿厢本体的底部中间开有安装孔,且安装孔的底部通过螺栓固定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上表面设置有压缩弹簧,且压缩弹簧的顶端卡接有托块,所述底板的下表面中部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轿厢本体的底部中间固定有环形支撑座,且环形支撑座的顶端预留有柱形沉槽,且柱形沉槽的底部设置有T形触座,所述T形触座的顶端卡接有复位弹簧,且复位弹簧的顶端卡接有耐磨滑环。本实用新型中,在底板上的物体载重即将达到设定的极限值时即可提前发出警报,从而即可尽早通知内外部人员不可再往电梯内进入人员,以触动最后一级警报器,确保电梯可以在安全的载重范围内正常上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电梯称重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电梯是现代建筑中最常用的代步工具,无论是超高层建筑还是较低层建筑都会选择安装电梯,这不仅是因为电梯能够使人们省去爬楼的时间和力气,还能为残障人士提供很大的方便,然而电梯的承受重量是有限的,但往往需要乘坐电梯的人会大于这个重量,当电梯超负载进行工作时,很容易发生可怕的事故,因此需要一种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而现有的电梯超重报警装置只能在已经超出载重的范围内时才报警,这种情况下一则会让最后一个上来的人非常尴尬,而且进入电梯之后还要再出去,会耽误电梯内人员的时间。其次电梯在下行的时候突然停止会产生重力加速度,依然会导致再次超重,因此就需要一种可以预防超重的警报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基于电梯称重报警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电梯称重报警装置,包括轿厢本体和底板,所述轿厢本体的底部中间开有安装孔,且安装孔的底部通过螺栓固定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上表面设置有压缩弹簧,且压缩弹簧的顶端卡接有托块,所述底板的下表面中部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轿厢本体的底部中间固定有环形支撑座,且环形支撑座的顶端预留有柱形沉槽,且柱形沉槽的底部设置有T形触座,所述T形触座的顶端卡接有复位弹簧,且复位弹簧的顶端卡接有耐磨滑环,所述耐磨滑环的中间插接有触头杆,且触头杆和T形触座上均焊接有引线,所述底板的下表面中部靠近环形支撑座的正上方设置有环形压板。
优选的,所述轿厢本体的内部设置有报警器,且报警器包括两个报警等级,第一等级通过导线与压力传感器相连,第二等级通过导线与引线相连。
优选的,所述触头杆的顶端高出环形支撑座的上表面所在平面,且触头杆下表面与T形触座顶端的距离等于高出平面的距离,环形支撑座的内壁开有两个与引线相适配的线孔。
优选的,所述底板的下表面靠近四个拐角处均设置有母管,且母管的圆周内壁滑动连接有顶杆,顶杆的下表面设置有减震弹簧。
优选的,所述底板相向的两侧靠近四个拐角处均设置有矩形滑块,且矩形滑块远离底板的一侧卡接有滚珠,轿厢本体相对的两侧内壁均开有与矩形滑块相适配的矩形滑槽。
优选的,所述轿厢本体相向的两侧均设置有导向块,且导向块的中间均设置有滚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电梯称重报警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的压力传感器和压缩弹簧顶端的托块,从而在底板上的物体载重即将达到设定的极限值时即可提前发出警报,从而即可尽早通知内外部人员不可再往电梯内进入人员,以触动最后一级警报器,确保电梯可以在安全的载重范围内正常上升。
2.通过设置滑动连接在柱形沉槽内的耐磨滑环和插接在耐磨滑环内的触头杆,从而可以在底板上的载重达到极限值时底板不会下降幅度太大,并且在此时即可接通两根引线发出二级警报,告知梯内人员已经超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尤增猛,未经尤增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37520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