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池托盘搅拌焊接收尾孔去除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0401800.2 | 申请日: | 2019-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95399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7 |
发明(设计)人: | 徐海东;苏国庆;刘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纽维科精密制造江苏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20/12 | 分类号: | B23K20/12;B23K20/26 |
代理公司: | 32105 常州市天龙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静 |
地址: | 21418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托盘 收尾孔 铝合金型材 焊缝 去除 本实用新型 下刀口 焊接 摩擦搅拌焊 材料成本 焊接方式 加工余量 结构增加 密封性能 生产效率 下刀位置 终止位置 预留的 裁切 加工 脱离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托盘搅拌焊接收尾孔去除结构,包括:电池托盘工件,电池托盘工件采用铝合金型材通过搅拌焊接方式固定连接,电池托盘工件上包括有搅拌焊缝,铝合金型材上搅拌焊缝的一端具有下刀口,搅拌焊缝的另一端具有收尾孔,在铝合金型材的两侧还具有第一引出块和第二引出块,用于将起始位置下刀口和终止位置收尾孔脱离电池托盘工件。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电池托盘搅拌焊接收尾孔去除结构增加了引出块将摩擦搅拌焊的下刀位置和收尾孔留在工件外,使得工件本身不需要去除收尾孔,从而减少了型材裁切时所需要预留的加工余量,在保证密封性能的条件下,节省了材料成本和加工成本,减少加工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托盘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托盘搅拌焊接收尾孔去除结构。
背景技术
近几年,新能源汽车行业迅猛发展,而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不同,是采用电池作为动力来驱动汽车运行,其受动力、电池重量、动力电池续航里程的制约以及汽车节能减排政策的高压,在车辆设计和材料应用上,轻量化成为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而挤压铝合金材料性价比相较于钢、镁、塑料和复合材料均高,无论应用技术还是运行安全性及循环再生利用都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其成为汽车轻量化应用的最佳选择,尤其是在新能源电池托盘中使用此材料生产,将可以极大地提高新能源整车的轻量化水平。
采用铝合金型材生产电池托盘时采用搅拌焊接的方式,由于搅拌焊机的特殊性,焊缝末端,会留下钥匙孔状的收尾孔。收尾孔的存在影响产品外观,并且存在泄漏的风险。对于收尾孔的处理,通常是采用两种方法处理:
一、搅拌焊接后,手工焊接填焊收尾孔后打磨焊疤,此方法缺点:因为人工的不稳定性,以及熔化焊气孔的不可避免,无法保证产品的密封性能,还可能存在焊接缺陷;
另外手工焊接后焊疤超出平面,需要打磨高出平面的焊疤,打磨后无法保证密封性能,且外观受影响。
二、工件焊接前留加工余量,搅拌焊接完成后进行机加工去除收尾孔。此方法缺点是:常用搅拌焊针轴间直径均大于10mm,致使收尾孔直径大于10mm,所以预留的加工余量大于10mm,对于宽度尺寸较大的方形型材工件,材料成本增加,加工时间成本也同样增加,如图1所示:4'、5'两处为待机加工区域,对于尺寸较大的方形型材,余量太大,浪费严重,批量生产成本髙,机加工时间,刀具成本增加,型材通过挤压后需要锯切,现有搅拌摩擦焊接需要锯切时至少留有20mm的焊接余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池托盘搅拌焊接收尾孔去除结构,增加了引出块,将摩擦搅拌焊的下刀位置和收尾孔留在工件外,使得工件本身不需要去除收尾孔,从而减少了型材裁切时所需要预留的加工余量,在保证密封性能的条件下,节省了材料成本和加工成本,减少加工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池托盘搅拌焊接收尾孔去除结构,包括:电池托盘工件,电池托盘工件采用铝合金型材通过搅拌焊接方式固定连接,电池托盘工件上包括有搅拌焊缝,
铝合金型材上搅拌焊缝的一端具有下刀口,搅拌焊缝的另一端具有收尾孔,在铝合金型材的两侧还具有第一引出块和第二引出块,用于将起始位置下刀口和终止位置收尾孔脱离电池托盘工件。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搅拌焊缝上方具有搅拌针,将搅拌针伸入搅拌焊缝处实现焊接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引出块和第二引出块的厚度为T,第一引出块和第二引出块的长度为L1,第一引出块和第二引出块的宽度为L2,搅拌针针头的长度为L3,搅拌针轴肩大小为D。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引出块和第二引出块的厚度为T大于搅拌针针头的长度L3。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引出块和第二引出块的长度L1大于搅拌针轴肩大小D。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纽维科精密制造江苏有限公司,未经纽维科精密制造江苏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4018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