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控液气支撑减振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0419943.6 | 申请日: | 2019-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051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9 |
发明(设计)人: | 陈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刚 |
主分类号: | F16F9/50 | 分类号: | F16F9/50;F16F9/53;F16F9/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71100 海南省海口市琼***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振器 液压缸 储能器 支撑力 液气 电控阀 测力元件 检测装置 支撑 自动调节功能 控制组件 流向信号 设置检测 双向控制 液流流向 阻尼控制 电控液 结合液 气支撑 自适应 检测 液流 测量 | ||
一种电控液气支撑减振器,其特征是:将电控阀连接在液压缸和液气储能器之间,液压缸内的压力即液压缸的支撑力值通过液气储能器和电控阀的阻尼值控制,液压缸和液气储能器之间设置检测液流流向的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实时液流方向是由液压缸流向液气储能器还是从液气储能器流向液压缸,用测力元件测量支撑减振器的实时支撑力值,控制组件将测力元件测得的支撑减振器的实时支撑力值与支撑减振器所需的最佳支撑力值(目标支撑力值)进行比较,并结合液流流向的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流向信号双向控制电控阀的阻尼。该支撑减振器具有结构简单,部件少,阻尼控制方法简单,能实现减振器阻尼自动调节功能,达到阻尼自适应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气支撑减振器,主要用于电控可变阻尼式液气支撑减振器,如磁流变减振器、电流变减振器、比例电磁铁式减振器等可变阻尼式减振器。
背景技术
减振器技术直接关系到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不同用途的车辆对减振器有着不同的需求,减振器的阻尼控制则是减振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功能,减振器的功能是否达到要求完全取决于阻尼控制能力。
申请号:201821209280.7,专利名称《一种支撑减振装置以及采用该支撑减振装置的车辆》, 以及申请号:201821229111.X, 专利名称《一种液气支撑减振装置以及采用此液气支撑减振装置的车辆》两份专利文档披露了几种根据支撑减振器的实时支撑力值控制减振器阻尼大小从而控制减振器支撑力值的方法,此方法使减振器支撑力值接近目标力值或接近减振器所支撑物重力,从而达到减振的目的。也披露了液气支撑减振器阻尼控制的几种方案。在已知的技术方案中,液气支撑减振器阻尼控制是两路控制即减振器液流来回所流经的路径中其中一段不是共用的,需要两组阻尼阀和两组辅助部件,即进出油路分别采用不同的阻尼阀来控制或分别采用不同的油路控制,其结构相对复杂,其中的单个的阻尼阀只能在拉伸阻尼控制或压缩阻尼控制两种中选择其中一种达到最优控制,即单个的阻尼阀只能做到单一最优控制拉伸时的阻尼或单一最优控制压缩时的阻尼。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一,单一液流路径或单个阻尼阀不能更好的对液压缸拉伸和压缩时的阻尼都起到最优的调节控制作用。即采用单一液流路径或单个阻尼阀不能使进入液压缸的液流阻尼和流出液压缸的液流阻尼都能达到最佳阻尼控制。
二,现有的方案不能检测液流方向,液流路径须要分为进液油路和出液油路,使得液压系统油路复杂,成本高。
三,现有的阻尼控制方法结构复杂,部件多,成本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将液气储能器作为弹性储能元件,液压缸作为动能和势能转换执行元件,将电控阀连接在液压缸和液气储能器之间,液压缸内的压力即液压缸的支撑力值通过液气储能器和电控阀的阻尼值控制,液压缸和液气储能器之间设置检测液流流向的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实时液流方向是由液压缸流向液气储能器还是从液气储能器流向液压缸,用测力元件测量支撑减振器的实时支撑力值,控制组件将测力元件测得的支撑减振器的实时支撑力值与支撑减振器所需的最佳支撑力值(目标支撑力值)进行比较,并结合液流流向的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流向信号双向控制电控阀的阻尼,以此控制支撑减振器的支撑力值,使之最大限度地接近于目标力值。
具体方案
方案1、一种带液流流向检测装置的电控液气支撑减振器包括:液气储能器、液流液向检测装置、液压缸、测力元件、电控阀、控制组件;其特征是:电控阀串接在液气储能器和液压缸之间,测力元件测量该液气支撑减振器对所支撑物的实时支撑力值,液流液向检测装置检测液流流向。控制组件将测力元件测得的支撑力值与目标力值进行比较,并结合液流液向检测装置测得的液流流向信号,输出控制信号双向控制电控阀的阻尼,即液流无论是从液压缸流向液气储能器还是从液气储能器流向液压缸,控制组件都能通过该电控阀实时双向控制液流阻尼,从而控制支撑减振器的支撑力大小,使支撑减振器的液压缸在压缩或拉伸时的支撑力值都能达到最佳支撑力值,即接近或达到目标支撑力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刚,未经陈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4199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散热降噪减震器
- 下一篇:外置式电磁阀固定工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