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改变气体密度的等温吸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439211.3 | 申请日: | 2019-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901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6 |
发明(设计)人: | 李波波;陈帅;张尧;王斌;高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 |
代理公司: | 52100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商小川<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550025 贵州省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路连接 混合箱 气体密度传感器 混合气体供给 气体混合装置 气体吸附系统 吸附装置 压力加载系统 本实用新型 密度条件 可用 吸附 显示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改变气体密度的等温吸附装置,它包括:混合气体供给系统,所述混合气体供给系统与气体混合装置(7)通过管路连接;气体混合装置(7)与测气体密度混合箱(11)通过管路连接;测气体密度混合箱(11)与气体吸附系统通过管路连接;气体吸附系统与压力加载系统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测气体密度混合箱(11)内安装有气体密度传感器(12),气体密度传感器通过导线与显示器(13)连接;解决了现有技术没有可用于改变气体密度的等温吸附装置,导致不能做不同气体密度条件下的等温吸附实验等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实验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变气体密度的等温吸附装置。
背景技术
中国作为煤炭生产大国,在采煤作业过程中,很容易破坏地下自然环境条件,比如混入密度较大的气体改变原先的密度条件。煤层中蕴含丰富的煤层气资源,其主要成分是瓦斯。煤储层渗透率是煤层气开采的重要参数之一,渗透率随各种条件的变化关系历来为众多科研工作者关注,其中地应力是其变化的主要敏感因素,但随着煤层开采深度的增加,随之带入的空气密度也加大,因而,混合气体密度对煤层渗透率的影响不容忽视,煤体渗透率与地应力的关系,已有不少研究者做过相应的研究,但进行不同气体密度条件下的等温吸附实验还比较少,研究气体的密度对煤瓦斯吸附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为止,还没有可用于改变气体密度的等温吸附装置,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吸附装置进行一定的改进以模拟煤矿开采现场混合气体密度的变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变气体密度的等温吸附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没有可用于改变气体密度的等温吸附装置,导致不能做不同气体密度条件下的等温吸附实验等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改变气体密度的等温吸附装置,它包括:混合气体供给系统,所述混合气体供给系统与气体混合装置通过管路连接;气体混合装置与测气体密度混合箱通过管路连接;测气体密度混合箱与气体吸附系统通过管路连接;气体吸附系统与压力加载系统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测气体密度混合箱内安装有气体密度传感器,气体密度传感器通过导线与显示器连接。
所述混合气体供给系统包括第一储气罐和第二储气罐;第一储气罐与气体混合装置连接的管路上依次安装有第一开关阀和第一压力表;第二储气罐与气体混合装置连接的管路上依次安装有第二开关阀和第二压力表。
气体混合装置与测气体密度混合箱连接的管路上依次安装有增压泵、真空泵和第五开关阀。
气体吸附系统包括参考室和吸附室,参考室和吸附室通过管路连接;连接管路上安装有第七开关阀;在参考室进气管路上安装有第六开关阀和第三压力表;吸附室外置有水浴恒温系统。
压力加载系统包括轴压泵和围压泵;轴压泵和围压泵分别与气体吸附系统的吸附室连接。
一种改变气体密度的等温吸附装置的试验方法,它包括:
步骤1、首先将原煤试样放入吸附室中,打开真空泵对实验装置进行脱真空处理;
步骤2、将吸附室和参考室放入设置好温度的水浴恒温系统中,并同时对吸附室施加恒定轴压和围压;
步骤3、先打开装有氦气的第一储气罐,关闭第七开关阀,打开第四开关阀、第三开关阀和第五开关阀,使密度达到实验设定值后,将第六开关阀打开,将气体通入参考室,测定压力后打开第七开关阀,使气体通入吸附室中,测定体积变化;
步骤4、数值记录完毕后,将氦气处理干净,更改煤样试件,打开第二开关阀、第三开关阀和第四开关阀,通入甲烷,使氦气与甲烷混合,之后通过密度仪测定密度达到实验设定值后打开第六开关阀使甲烷和氦气混合气体进入参考室,测定压力,待读数稳定后打开第七开关阀使气体进入吸附室,甲烷和氦气混合气体开始吸附在原煤孔隙表面,测定其自由空间体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43921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