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电动车辆的串并联式刹车能量回收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920447029.2 | 申请日: | 2019-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6027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发明(设计)人: | 林中尉;门天珺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阿福机器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7/10 | 分类号: | B60L7/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电动 车辆 串并联 刹车 能量 回收 电路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串并联式刹车能量回收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电路、第一储能电路、第二储能电路和第三储能电路,所述第一储能电路通过第二储能电路与第三储能电路连接;所述第一储能电路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二开关电路,所述第二储能电路包括第二电容、第三开关电路和第四开关电路,所述第三储能电路包括第三电容和第五开关电路。本实用新型通过电容并联回收电能、通过电容串联释放电能,既保证电动车辆在较低车速下也能实现能量回收,又保证了充分释放所回收的电能,具有很好的节能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串并联式刹车能量回收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节省电能以便提高续航里程成为车辆性能的重要需求之一,目前的方法是电机发电后给蓄电池充电的方式,由于新能源汽车用的电机的绕组匝数一般比较少,当作为发电机使用时,发电电压较低,无法达到电池的充电电压,只有达到较高的转速后,电机发电电压才能够达到或超过电池的充电电压;另外,即使电机的发电电压达到了电池的充电电压,其能够给电池提供的充电电流也较小;因此,导致大多数情况下电动车辆的动能不能有效回收;在车速较低且频繁起停的程式道路工况,发电电压较低导致无法有效回收电能的缺陷尤为明显。这就需要一种能够在车辆较低速度下有效回收能量的电路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串并联式刹车能量回收电路,本用于电动车辆的串并联式刹车能量回收电路可以通过电路转换实现电容并联回收电能、电容串联释放电能,既保证电动车辆在较低车速下也能实现能量回收,又保证了充分释放所回收的电能,具有很好的节能效果。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串并联式刹车能量回收电路,它包括开关电路,所述开关电路包括与高压蓄电池正极或负极相连的第一开关电路、与各储能装置的正极或负极相连的其它开关电路;一个储能装置、与该储能装置的正极或负极相连的其它开关电路组成各储能电路。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包括第一开关电路、第一储能电路、第二储能电路和第三储能电路,所述第一储能电路通过第二储能电路与第三储能电路连接;
所述第一储能电路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二开关电路,所述第二储能电路包括第二电容、第三开关电路和第四开关电路,所述第三储能电路包括第三电容和第五开关电路;
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的一端连接电动车辆内的高压蓄电池,另一端连接电动车辆内的变频器,所述第一电容的正极与变频器的正极连接,负极通过第二开关电路与变频器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正极通过第三开关电路与变频器的正极连接,负极通过第四开关电路与变频器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电路还分别与第二开关电路和第一电容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正极通过第五开关电路与变频器的正极连接,负极与变频器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电路还分别与第二电容的负极和第四开关电路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第二开关电路、第三开关电路、第四开关电路和第五开关电路均与电动车辆内的电池管理系统 BMS连接,所述电池管理系统BMS用于分别驱动第一开关电路、第二开关电路、第三开关电路、第四开关电路和四五开关电路的通断。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储能电路为多个,所述第一储能电路通过多个依次连接的第二储能电路与第三储能电路连接,多个第二储能电路内的第二电容的正极均通过第三开关电路与变频器的正极连接,第二电容的负极均通过第四开关电路与变频器的负极连接,第一储能电路内的第一电容的负极和第二开关电路均与其中一个第二储能电路内的第三开关电路连接,第三储能电路内的第五开关电路分别与另一个第二储能电路内的第二电容的负极和第四开关电路连接,一个第二储能电路内的第三开关电路还分别与相邻的第二储能电路中的第二电容的负极和第四开关电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阿福机器人有限公司,未经苏州阿福机器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4470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开裂预制T型转角柱
- 下一篇:连接结构及蜂窝复合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