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生儿紧急逃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458774.7 | 申请日: | 2019-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2892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3 |
发明(设计)人: | 陈皓;沈清请;孙献梅;马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立医院 |
主分类号: | A62B3/00 | 分类号: | A62B3/00 |
代理公司: |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5 | 代理人: | 刘乃东 |
地址: | 25002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生儿 紧急 逃生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生儿紧急逃生装置,弧形导轨设有两组,弧形导轨两端设有连接块,支腿安装在连接块下部,支腿下部一侧设有行走轮;连接块一侧设有把手;每个弧形导轨上设有两个滑块,两个滑块通过第一连杆连接,两侧的第一连杆上设有床布;滑块一侧设有凸耳,凸耳一侧设有第二连杆,两侧的弧形导轨通过第二连杆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弧形导轨,并在弧形导轨的滑块上设置了床布,将新生儿放置在床布上,床布在新生儿重力的作用下沿弧形导轨滑动,便于逃生装置在楼梯使用时新生儿保持平躺状态,保证了新生儿的安全;且本装置一次可救援多名新生儿,降低了地震、火灾等灾害对新生儿的伤害,降低了医护人员的救援强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应急避险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生儿紧急逃生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历次地震给我国带来了惨重损失和大量人员伤亡,由于地震预警时间短暂,更让逃生增加了难度,后果不堪设想,对于新生儿来说,他们不具备逃生的能力,现有的逃生方式一般是由医护人员手抱新生逃生,但这种逃生方式存在诸多缺陷,例如医护人员每次最多救援两名新生儿,而且逃生过程中对医护人员的体力要求较大,使用担架救援时,当医护人员抬着担架行走在楼梯、坡道等不平的道路上时,倾斜的担架易造成新生儿翻滚甚至跌倒,为此研发了一种新生儿紧急逃生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新生儿紧急逃生装置,通过设置弧形导轨,并在弧形导轨的滑块上设置了床布,将新生儿放置在床布上,床布在新生儿重力的作用下沿弧形导轨滑动,便于逃生装置在楼梯使用时新生儿保持平躺状态,保证了新生儿的安全;且本装置一次可救援多名新生儿,降低了地震、火灾等灾害对新生儿的伤害,降低了医护人员的救援强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生儿紧急逃生装置,包括支腿、弧形导轨,所述弧形导轨设有两组,所述弧形导轨两端设有连接块,所述支腿安装在连接块下部,所述支腿下部一侧设有行走轮,行走轮便于医护人员推着逃生装置进行逃生,减轻了医护人员的救援强度;所述连接块一侧设有把手,把手一方面便于医护人员推行逃生装置,另一方面便于医护人员在特殊环境中将逃生装置抬起进行逃生;每个弧形导轨上设有两个滑块,两个滑块通过第一连杆连接,两侧的第一连杆上设有床布,将新生儿放置在床布上进行逃生,降低了医护人员的救援强度;所述滑块一侧设有凸耳,所述凸耳一侧设有第二连杆,两侧的弧形导轨通过第二连杆连接。
优选的,所述行走轮为行星轮,行星轮便于逃生装置上下楼梯,增强了逃生装的通过性。
优选的,所述行走轮上部一侧伸缩杆,所述伸缩杆外部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下端与行走轮的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上端与支腿固定连接,第一弹簧减轻了逃生装置行走时的震动,有效的保护了新生儿。
优选的,所述床布上部设有若干组束缚带,所述束缚带一端缝合在床布上,所述束缚带另一端设有魔术贴毛面,所述床布上设有与魔术贴毛面配合使用的魔术贴勾面,逃生时利用束缚带将新生儿固定在床布上,避免了新生儿在逃生过程中跌落,进一步保证了新生儿的安全。
优选的,所述弧形导轨两端设有限位挡块,限位挡块避免了滑块滑出弧形导轨造成新生儿摔伤。
优选的,所述弧形导轨上部一侧设有第三连杆,两侧的第三连杆通过防尘布连接,防尘布不仅阻挡了空气中的部分灰尘,也避免了飞溅物砸伤新生儿,进一步保护了新生儿的安全。
优选的,所述床布下部设有若干储物格,储物格的储物门一侧设有魔术贴毛面,所述储物格一侧设有与之配合使用的魔术贴勾面,储物格便于放置紧急使用的医疗设备或药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立医院,未经山东省立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45877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气雾产生装置
- 下一篇:金属屋面设备间及其排水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