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中立柱抗压组件、车顶抗压结构、汽车车身总成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920487875.7 | 申请日: | 2019-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4754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1 |
发明(设计)人: | 潘志红;陈仁;宋晋华;罗运;覃仁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B62D25/06 |
代理公司: | 11012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惠 |
地址: | 5108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板 中立柱 加强件 本实用新型 切条 侧围外板 外板 下端 侧边连接 加强作用 抗压结构 内壁连接 汽车车身 下侧位置 向上延伸 加强板 上边梁 车顶 上端 车身 抗压 延伸 | ||
1.一种中立柱抗压组件,从内向外依次包括中立柱内板、中立柱外板和侧围外板,所述中立柱内板、所述中立柱外板和所述侧围外板的前后侧边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板加强件,所述内板加强件与所述中立柱内板的内壁连接,所述内板加强板上端至少向上延伸至中立柱处对应的车身上边梁的下侧位置,所述内板加强件的下端点沿高度方向向下至少延伸至中立柱处的对应水切条的上边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立柱抗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端点沿高度方向与所述水切条之间的距离为0-1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立柱抗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立柱内板的中部形成沿高度方向延伸的凹条,所述内板加强件上对应所述凹条形成内凹区域,至少部分所述内凹区域与所述凹条的内壁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立柱抗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加强件沿车身的前后方向还包括前侧区域和后侧区域,所述前侧区域位于所述内凹区域的前方,所述后侧区域位于所述内凹区域的后方,所述前侧区域、所述内凹区域和所述后侧区域三者中的任意一个区域,或任意组合与所述中立柱内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立柱抗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立柱内板的中部形成多个沿高度方向延伸的凹条,每个所述凹条两侧为凸条,至少其中一个所述凹条处和/其中一个所述凸条处设置有所述内板加强件,且所述内板加强件对应所述凹条形成内凹区域,所述内板加强件对应所述凸条形成外凸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立柱抗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加强件与所述中立柱内板的内壁直接连接,所述内板加强件的内壁还直接连接有补强件,且所述补强件位于所述前侧区域和/或所述后侧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立柱抗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加强件与所述中立柱内板内壁直接连接,至少其中一个所述内凹区域和/或至少一其中一个所述外凸区域设置有补强件,且所述补强件直接与所述内板加强件的内壁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中立柱抗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件的上端和下端位置与所述内板加强件的上端和下端位置对应。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中立柱抗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加强件沿车身前后方向的两侧边中的至少一个侧边设置有翻边。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立柱抗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加强件至少部分地覆盖所述内板。
11.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中立柱抗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立柱内板与所述内板加强件通过焊接连接,或者螺栓螺母连接,或者胶粘连接,或者铆接。
12.一种车顶抗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盖中横梁和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中立柱抗压组件,两个中立柱抗压组件分别连接在所述顶盖中横梁的左右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顶抗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抗压结构还包括两个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上端与所述顶盖中横梁的端部连接,所述连接件的下端与所述中立柱内板的上端连接,所述中立柱内板、所述连接件和所述顶盖中横梁组成U型闭环。
14.一种汽车车身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车身总成包括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车顶抗压结构。
1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身总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487875.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向混合动力底盘车架
- 下一篇:车顶抗压组件、汽车车身总成和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