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鱼漂形探头的全流动贯入仪有效
申请号: | 201920492363.X | 申请日: | 2019-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98209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0 |
发明(设计)人: | 赵维;刘春鹏;王润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02 | 分类号: | G01N3/02;G01N3/48 |
代理公司: | 21200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温福雪;刘秋彤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探头 贯入仪 土体 流动 拔出 鱼漂 圆柱形金属外壳 本实用新型 压力传感器 测试 建设工程 试验流程 试验周期 常规的 圆弧形 滞留区 细杆 底座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鱼漂形探头的全流动贯入仪,属于建设工程技术领域。该全流动贯入仪主要由鱼漂形探头、刚性细杆、圆柱形金属外壳、压力传感器和底座组成。对于强度较低的土体,常规的T‑bar在拔出时会在探头的上部形成滞留区,使土体不能够在探头的表面进行全流动,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采用鱼漂形探头,由于其端部为圆弧形,可以使贯入仪拔出时土体能够在探头的表面发生全流动,提高测试的准确性,同时,使用该贯入仪进行土体强度的测试简单方便,能够大大缩短试验流程和试验周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设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鱼漂形探头的全流动贯入仪。
背景技术
全流动贯入仪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强度测试元件,在国内外海洋软土的原位测试和土工离心模型土样测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具有不需要修正上覆压力,可以获得土体连续剪切强度,且由于在贯入过程中全流动机制使得其存在严格的塑性解以及经过循环贯入试验可以快速获得软黏土重塑阻力等优点。一般采用的是球形探头或者是圆柱体探头。通过将探头贯入到待测土体中可以获得其初始贯入阻力,由土体中拔出可以获得其初始拔出阻力,而通过循环的贯入和拔出可以获得其重塑贯入阻力,以此评价土体的灵敏度。对于强度较低的土体,在贯入过程中土体可以在探头表面全流动,获得较为精确的贯入阻力,但是在拔出时由于土体强度较小,导致在探头的上部会存在一部分的滞留区,该区域没有被土体覆盖,即认为土体在拔出的过程中并没有在探头表面发生全流动,这对于土体拔出阻力以及重塑阻力的测量结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进而会影响土体灵敏度的估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鱼漂形探头的全流动贯入仪,克服了由于土体强度较低导致在探头上部出现滞留区,不能发生全流动影响土体强度测试准确性。本装置通过采用鱼漂形的探头,使测试较低强度土体的拔出和循环过程中土体能够在探头的表面发生全流动,从而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一种鱼漂形探头的全流动贯入仪,该全流动贯入仪包括鱼漂形探头1、刚性细杆2、圆柱形金属外壳3、压力传感器6和底座7;刚性细杆2一端与鱼漂形探头1螺纹连接,另一端通过螺栓4与压力传感器6连接;刚性细杆2及压力传感器6外部套有一层圆柱形金属外壳3,圆柱形金属外壳3与刚性细杆2之间留有1mm的间隙,防止二者之间存在摩擦,影响测试的结果。圆柱形金属外壳3内外表面光滑,且与鱼漂形探头1末端保持1-2mm的距离;位于压力传感器6端部的圆柱形金属外壳3底部设有底座7,底座7固定于电机上;套在压力传感器6外的圆柱形金属外壳3一侧开槽,用于压力传感器外接线头5的导出。
所述的鱼漂形探头1的材质为铝材。
所述的圆柱形金属外壳3的材质为钢材。
所述的底座7通过底座螺孔8与压力传感器连接螺栓9固定在电机上。
当测试土体强度时,开启电机,使鱼漂形探头的全流动贯入仪以恒定速度垂直贯入土体,贯入阻力会通过刚性细杆从鱼漂形探头传递至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以电信号的形式输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传统的T-bar在测试强度较低土体强度时,拔出和循环过程中会在探头的上部形成滞留区,土体不能在探头的表面进行全流动,对测试的结果产生影响。本实用新型采用鱼漂形探头可以使土体在拔出和循环的过程中在探头的表面全流动,使测试的结果更加准确。同时该实用新型,仅由操作人员控制电脑,便可实现探头的贯入,数据信号的采集,大大缩短了试验操作流程和试验周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纵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底部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鱼漂形探头的侧视图;
图中:1鱼漂形探头;2刚性细杆;3圆柱形金属外壳;4螺栓;5压力传感器外接线头;6压力传感器;7底座;8底座螺孔;9压力传感器连接螺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49236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