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负压自吸式流体死腔破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494889.1 | 申请日: | 2019-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98567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7 |
发明(设计)人: | 张小军;阮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启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D3/01 | 分类号: | F17D3/01 |
代理公司: | 11212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立;姜展志 |
地址: | 430079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旁路 连通 吸入管口 射流段 主管路 死腔 旁路管路 旁支管路 导出管 流入口 使用点 负压 流体流动方向 吸力 本实用新型 出水口处 连通设置 连续设置 流体流速 内部流体 破坏装置 出水口 流出口 旁支管 自吸式 阀门 流体 前向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涉及一种负压自吸式流体死腔破坏装置,包括主管路和旁支管路,主管路包括沿其流体流动方向自前向后依次连续设置且连通的平流入口段、射流段和平流出口段,平流入口段上连通设有旁路导出管口,射流段上连通设有旁路吸入管口,射流段用于增大流体流速及压力,并在旁路吸入管口处形成负压,旁支管路连通设置在旁路导出管口和旁路吸入管口之间,旁支管路上连通设有使用点出水口,使用点出水口处设有用于控制其流量的阀门。优点:结构设计合理,能够有效的改善旁路管路死腔现象,使得旁路管路内部流体吸力大,流量大,流速快,彻底做到管路无死腔,并且主管路和旁路温度变化一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路流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负压自吸式流体死腔破坏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市场上各行业使用的水净化处理系统或其他流体管路系统中都存在大量的不可避免的主管路以外的旁路死腔问题无法很好解决。甚至有人在流体主管路上加装控制阀门或变细管路来加大管路两端的阻力形成压力差,通过压力降把流体压入分支管路在回到主管路从而实现流体旁路流体流动的方法,以上方式具有以下缺陷:存在旁路死腔或旁路内流体流速变慢;管路流量小以及主管路流体阻力增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负压自吸式流体死腔破坏装置,有效的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负压自吸式流体死腔破坏装置,包括主管路和旁支管路,上述主管路包括沿其流体流动方向自前向后依次连续设置且连通的平流入口段、射流段和平流出口段,上述平流入口段上连通设有旁路导出管口,上述射流段上连通设有旁路吸入管口,上述射流段用于增大流体流速及压力,并在上述旁路吸入管口处形成负压,上述旁支管路连通设置在上述旁路导出管口和旁路吸入管口之间,上述旁支管路上连通设有使用点出水口,上述使用点出水口处设有用于控制其流量的阀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设计合理,能够有效的改善旁路管路死腔现象,使得旁路管路内部流体吸力大,流量大,流速快,彻底做到管路无死腔,并且主管路和旁路温度变化一致。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上述旁支管路包括U形的管段和两根支管路,两根上述支管路的一端分别与上述管段的两个管口连接并连通,两根上述支管路的另一端分别与上述旁路导出管口和旁路吸入管口连接并连通,上述管段上连通设有上述使用点出水口。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旁支管路设计合理,利于使用,促进死腔现象的良好改善。
进一步,上述支管路均为两端设有内螺纹接头的金属软管,上述旁路导出管口、旁路吸入管口和上述管段的两个管口外分别设有外螺纹,上述旁路导出管口、旁路吸入管口和上述管段的两个管口分别与对应的上述支管路的内螺纹接头螺纹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利于支管路与接口的快速拆装组合。
进一步,上述主管路的两端管口处分别设有用于连接其他管路的法兰结构或螺纹接头。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利于主管路与其他管路的快接及快拆。
进一步,上述射流段包括自前向后依次连续设置且连通的缩口段、负压段和扩口段,上述缩口段为圆台状,其径向截面面积由前向后逐渐减小,上述负压段为圆管段,其直径大于上述缩口段后端端部的直径,且二者相连的一端端部相互内切,上述扩口段为圆台状,其径向截面面积由前向后逐渐增大,且其前端端部与上述负压段后端同轴相连,且二者的直径相等,上述旁路吸入管口连通设置于上述负压段的前端端部,并位于上述负压段前端与上述缩口段后端相互内切处。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射流段设计合理,能有效的改变流体流动速度和压力,并在负压段产生负压,实现旁支管路内部流体顺畅流入负压段的目的,从而有效改善旁支管路死腔现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启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启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49488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互备渣池装置
- 下一篇:一种带有进气压力传感器的进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