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消防快速逃生滑到系统设备及门窗开起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920496738.X | 申请日: | 2019-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993386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4 |
发明(设计)人: | 李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洋 |
主分类号: | A62B1/20 | 分类号: | A62B1/20;E05F15/60 |
代理公司: | 11616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尚欣 |
地址: | 110000 辽宁省沈阳市***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主流通道 汇流通道 本实用新型 滑车 逃生 窗户 电动开窗器 事故发生率 缓冲滑道 可动挡板 可动连接 快速安全 快速逃生 人身安全 系统设备 交汇处 螺旋形 滑道 墙体 连通 门窗 撤离 消防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消防快速逃生滑到系统设备及门窗开起设备,包括设置于窗户上的电动开窗器、设置于窗户外墙上的汇流通道、沿墙体外侧由上至下设置的主流通道以及设置于主流通道底部的螺旋形缓冲滑道,所述汇流通道与主流通道连通,所述汇流通道与主流通道的交汇处设有可动挡板,还包括逃生滑车,所述逃生滑车与汇流通道、主流通道可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使用人员通过滑道可快速安全的撤离,从而保障了使用人员的人身安全,降低了事故发生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逃生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消防快速逃生滑到系统设备及门窗开起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土地已经成为稀缺资源,用寸土寸金来形容实不为过。这就造成了城市内高楼林立的局面,从发展趋势看新建房屋的楼层还将会越来越高。目前,高层建筑逃生仍是世界难题,一旦发生火灾或其他灾害,逃生自救显得尤其重要。目前,高楼内人们逃生一般是通过电梯或消防通道,一方面,电梯或消防通道设置于高楼内,另一方面,电梯或消防通道不能满足人们逃生的需求,因此设计一款有效的消防快速逃生滑道系统设备迫在眉睫。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消防快速逃生滑到系统设备及门窗开起设备,包括设置于窗户上的电动开窗器、设置于窗户外墙上的汇流通道、沿墙体外侧由上至下设置的主流通道以及设置于主流通道底部的螺旋形缓冲滑道,所述汇流通道与主流通道连通,所述汇流通道与主流通道的交汇处设有可动挡板,还包括逃生滑车,所述逃生滑车与汇流通道、主流通道可动连接,所述逃生滑车可沿汇流通道进入主流通道并沿主流通道向下滑动,所述螺旋形缓冲滑道包括竖直设置的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上设有与主流通道连接的固定通道,所述固定通道末端设有延伸至地面上的转动通道,所述转动通道靠近固定通道的一端设有红外传感器和控制转动通道转动的驱动控制装置,所述红外传感器与驱动控制装置连接。
作为改进,所述汇流通道、主流通道结构相同,所述汇流通道包括与外墙面连接的固定底板和设置于固定底板上的轨道壳体,所述轨道壳体与固定底板相对设置的一侧面为与逃生滑车连接的导向板,所述导向板包括间隔设置的导向板一、导向板二,所述导向板一、导向板二内外两侧面上均设有若干微齿,所述汇流通道、主流通道外侧设有沿汇流通道、主流通道设置的辅助扶手。
作为改进,所述逃生滑车包括设置于轨道壳体内的内轮组,所述内轮组通过内连接轴连接,所述内轮组之间设有与内连接轴连接的外杆,所述外杆穿出轨道壳体连接有手扶杆,所述轨道壳体外侧设有与内轮组对应的外轮组,所述外轮组通过外连接轴与外杆连接,所述轨道壳体夹持于内轮组、外轮组之间使得逃生滑车可沿轨道壳体移动。
作为改进,所述外连接轴与外杆可调节连接,所述外杆上沿外杆设置方向设有调节通道,所述外连接轴上设有锁紧调节装置,所述外杆内部设有支板,所述支板与外连接轴之间设有调节弹簧,所述外杆内远离手扶杆的一端设有导向轮一、另一端设有导向轮二,所述导向轮一上绕有钢丝绳,所述钢丝绳绕过导向轮二与手扶杆内一端连接。
作为改进,所述外杆中部向轨道壳体方向设有弧形平衡杆,所述弧形平衡杆末端设有与轨道壳体外侧连接的平衡轮。
作为改进所述外杆与手扶杆的连接处设有转轮和降落包挂钩,使得外杆与手扶杆之间可实现相对转动,所述降落包挂钩上挂有降落包,所述降落包靠近轨道壳体的一端设有辅助板,所述辅助板外侧设有与轨道壳体外侧连接的辅助轮。
作为改进,所述可动挡板设置于汇流通道与主流通道的连接处,所述可动挡板与汇流通道连接并设有复位弹簧,原始状态下,所述可动挡板遮挡住汇流通道出口,所述可动挡板可在逃生滑车的作用下发生转动并与主流通道连接使得逃生滑车从汇流通道进入主流通道。
作为改进,所述主流通道为竖直通道或S型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洋,未经李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49673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易于携带的燃气管道安装保护装置
- 下一篇:一种抛掷式破玻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