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小型回转支承轴承外圈的内滚道淬火感应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0499255.5 | 申请日: | 2019-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027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9 |
发明(设计)人: | 周祥成;万美华;许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恒进感应科技(十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1/10 | 分类号: | C21D1/10;C21D9/40;C21D1/667 |
代理公司: | 42110 十堰博迪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远见<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4420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效圈 导磁体 回转支承轴承 内滚道 硬化层 本实用新型 电流回路 交错排列 三段圆弧 首尾连接 汇流排 喷液器 紫铜管 紫铜排 两套 交错 淬火感应器 淬火区域 非加热面 固定板 均匀性 淬火 滚道 上卡 首尾 并列 开口 包围 | ||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小型回转支承轴承外圈的内滚道淬火感应器,汇流排由两套紫铜排并列组成,汇流排的两套紫铜排前端B岔开的夹角C端分别连接有效圈的首尾,组成一条电流回路;其中有效圈由三段圆弧形紫铜管上下面交错、首尾连接而成;有效圈上卡有导磁体,导磁体对应有效圈交错排列,按照远离淬火区域的原则,导磁体包围有效圈的非加热面;并通过喷液器固定板设有喷液器。本实用新型通过有效圈组成一条电流回路能够对整个回转支承轴承外圈的内滚道进行淬火;有效圈由三段圆弧形紫铜管上下面交错、首尾连接,以及导磁体相应的交错排列,解决了整个回转支承轴承外圈的内滚道开口无硬化层和硬化层浅的问题,并且提高了整个滚道的硬化层均匀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淬火感应器,具体为一种小型回转支承轴承外圈的内滚道淬火感应器。
背景技术
回转支承轴承在现代工业中应用广泛,被称为“机器的关节”,在工程机械、设备平台、风电机械等重要领域均有去足轻重的运用。为延长回转支承轴承的使用寿命,必须对轴承的滚道淬火硬化处理。
然而,由于内滚道凹进环形工件的内侧,小型回转支承内径小,整体淬火感应器难以使滚道沟部淬火,传统的扫描淬火感应器淬火效率低、硬化层交浅且制作难度较大 。所以小型回转支承轴承外圈内滚道淬火一直是个技术难题。
2012201849943提供的一种小型回转支承中频淬火感应器,包括汇流排和感应器,其创新点在于:所述感应器的前端设置由若干矽钢片堆叠构成的导磁体,所述导磁体前端为75-80°的锐角。导磁体前端为75-80°的锐角,使得导磁体尽量靠近回转支承的滚道侧壁以及底部油槽,实现小型回转支承的淬火。导磁体具体角度根据滚道尺寸深浅决定,其可通过改变构成导磁体的矽钢片数量来适应不同规格的滚道。另外,汇流排上设置有两组与感应器连接的螺栓孔,可根据实际要求将感应器正装或反装,使其能够对回转支承的内圈或外圈淬火。
该专利文献的淬火效率和淬火质量较低;同时无法解决开口无硬化层和硬化层浅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小型回转支承轴承外圈内滚道淬火难度大,整体淬火难以实现,传统扫描淬火效率低的问题,特发明一种小型回转支承轴承外圈内滚道淬火感应器。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小型回转支承轴承外圈的内滚道淬火感应器,包括汇流排1,所述的汇流排1由两套紫铜排并列组成,两套紫铜排尾端A连接至电源,两套紫铜排前端B向下延伸按照先贴近后岔开形成夹角C,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排1的两套紫铜排前端B岔开的夹角C端分别连接有效圈2的首尾,组成一条电流回路;
其中有效圈2由三段圆弧形紫铜管上下面交错间距为0.5mm—1mm,并首尾连接而成;
所述有效圈2的加热面21为仿形滚道,有效圈2的内部还设有冷却液通道22;冷却液通道22贯通有效圈2的三段圆弧形紫铜管,并在岔开的夹角C的两边上设有冷却液通道进出水口5和冷却液通道22贯通;
有效圈2的非加热面23上卡有导磁体3,导磁体3对应有效圈2交错排列,按照远离淬火区域的原则,导磁体3包围有效圈2的非加热面23;
在所述两套紫铜排前端B下通过喷液器固定板7设有喷液器4。
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的夹角C即为有效圈2形成的圆弧夹角,圆弧夹角占整个回转支撑轴承外圈8的内滚道圆弧夹角的39%±3%。
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有效圈2的圆弧夹角为140°±10°。
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的喷液器4为圆弧形腔体,喷液器4通过喷液器固定板7固定在有效圈2的相对侧,与有效圈2同圆心;
喷液器4半径比有效圈2半径小,其圆弧夹角200°±10°;
喷液器4的外圈均布有喷液孔41,喷液器4的上端还安装有两个进水水嘴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恒进感应科技(十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恒进感应科技(十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49925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转炉出钢口结构和转炉炼钢系统
- 下一篇:一种新型分区感应回火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