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生态植被网垫有效
申请号: | 201920501800.X | 申请日: | 2019-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991444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0 |
发明(设计)人: | 李兆恒;黄锦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C1/04 | 分类号: | A01C1/04;E02D17/20 |
代理公司: | 44514 广州瑞之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黄爱君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间包裹层 粉末材料 上包裹层 生态植被 包裹层 种子层 网垫 本实用新型 胶粘剂 液体通过 半刚性 可固化 缝线 固化 填充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生态植被网垫,该生态植被网垫包括上包裹层、种子层、下包裹层;下包裹层填充有可固化的粉末材料,中间包裹层包括足够小的孔以将粉末材料保持在下包裹空间内但允许液体通过,该粉末材料在液体进入时能够固化成刚性或半刚性固体;将上包裹层、种子层、中间包裹层和下包裹层层叠设置,通过缝线和/或胶粘剂使得上包裹层、种子层、中间包裹层和下包裹层依次固定连接,制得生态植被网垫。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态植被网垫。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基础建设亦越来越受重视,高速公路、轻轨铁路、大型水电工程以及城市建设均得到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也将不可避免的造成大量山体开挖,生态的破坏导致岩体表层裸露,因水土流失造成的泥石流与滑坡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危害公共安全。
科学技术飞跃发展,边坡防护加固技术也在日益更新,使因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得到有效防治。针对人工开发后的岩石边坡,可采用灰浆抹面、浆砌片石、挂网锚喷和喷混凝土面层等技术措施,实现较为牢固的边坡防护,但是本着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思想,该类方法经济造价高同时,难以恢复岩体表面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潜发生次生灾害的概率增加。而另一方面,水泥、混凝土、砌石等材料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但若长期受自然因素的侵蚀,终究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其护坡效率呈递减趋势。如何在保证边坡稳定性同时恢复生态系统成为当今岩土工程研究热点,尤其针对高陡性岩质边坡这种本身生态系统脆弱,一旦生态破坏难以恢复的典型性边坡,更是岩土界边坡防护研究的重要内容。
各种建设工程的功能性要求不断提高,边坡的开挖高度亦逐渐增加,而岩土边坡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工程建筑物的稳定性、耐久性和安全性。传统的岩质边坡防护技术多限于保证结构稳定的前提下,采用表层攀爬植物种植、或者通过浅层喷播植生技术进行表面绿化,用以减少坡面的不稳定性和侵蚀,其生态防护与结构防护之间处于一种剥离状态。这种生态护坡技术受到岩体表面储水难、固土难、挂网难等多项因素限制,只能保证短时间的绿化效果,无法形成有效的生态系统,后期维护费用高,并需要人为不断地补给植被生态所需养分,无法促进坡体表面建立行而有效的生态循环系统。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生态护坡用生态植被网垫,其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抗冲刷抗侵蚀能力强,能稳固在边坡上,并同时保证植物的顺利生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生态植被网垫,其包括上包裹层、种子层、中间包裹层、下包裹层,所述上包裹层和种子层之间、种子层和中间包裹层之间、中间包裹层和下包裹层之间通过缝线和/或胶粘剂固定连接,所述下包裹层填充有可固化的粉末材料,中间包裹层包括足够小的孔以将粉末材料保持在下包裹层空间内但允许液体通过,该粉末材料在液体进入时能够固化成刚性或半刚性固体。
进一步地,所述可固化的粉末包括水泥或水泥基组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可固化的粉末包括下述重量份原料:50-100份水泥、400-600 份多孔骨料、2-3份树脂。
进一步地,所述多孔骨料为多孔陶粒、多孔沸石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所述生态植被网垫还可以包括底层,底层采用目数50-500的网状织物,其通过缝线和/或胶粘剂与下包裹层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包裹和中间包裹层的厚度为0.5-1.5mm、所述下包裹层的厚度为1.0-4.0mm。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在上包裹层、种子层、中间包裹层和下包裹层固定连接的基础上,通过在下包裹层中填充可固化的粉末材料,使得生态植被网垫形成更稳固的一体化结构。传统的生态植被网垫在遭受暴风雨冲击和流水冲刷时,容易发生滑动,而本实用新型的生态植被网垫,由于具有刚性或半刚性固体,整体的重力也随之提高,因而能够更好地固定在边坡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未经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50180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