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古建筑木结构加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502865.6 | 申请日: | 2019-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9531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杰;闫子琦;陈晓曼;李宗亚;郭涛;王珊;王妍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内乡县县衙博物馆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 |
代理公司: | 郑州华智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45 | 代理人: | 刘迪 |
地址: | 47435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古建筑 木结构 加固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土木工程的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古建筑木结构加固装置,包括支撑板、一对用于连接木梁的第一紧固板和一对用于连接木柱的第二紧固板,所述支撑板上铰接有四个长条板,且所述四个长条板以支撑板的中心为圆心圆周均布,所述一对第一紧固板分别铰接在一对位置相对设置的长条板上,所述一对第二紧固板分别铰接在另一对位置相对设置的长条板上。本实用新型通过两个第一连接板分别通过螺栓连接两个木梁,所以对于两个第一连接板分别在木梁的上安装位置不需要精准相同,通过转动长条板进行调整位置,从而保证加固横梁的时候不受角度影响,一对第二连接板分别与木柱的上、下两段通过螺栓连接。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古建筑木结构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木结构建筑历史悠久,从古代皇宫建筑、庙宇殿堂,到居民住宅,大量采用古建筑木结构形式;同时古建筑木结构分布区域广泛,几乎遍及全国。我国古建筑木结构蕴含着宝贵的中国传统营造技艺和建筑文化,为世界性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艺术和科学价值,且古建筑木结构主要由榫卯连接,典型的即为梁端做成榫头形式,柱身做成卯口形式,这种连接节点具有刚柔并济的作用。然而由于外界因素作用(地震、台风、环境温湿度等)和木材自身缺陷等原因,尤其如木节、虫蛀、腐朽时,性能的退化将会变得更加明显,在榫卯节点部位发生挤压变形后,榫和卯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残余变形,这就使得榫卯节点逐渐变得松动、榫和卯之间空隙加大,更甚者出现局部拔榫、节点松脱等现象,严重影响整体结构的承载能力、抗侧力能力和结构稳定性,加剧了建筑物的破坏甚至倒塌,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对这些古建筑木结构进行修缮加固及保护、提升其耗能减震性能。
目前,大多数使用的加固方式为常见木结构榫卯节点加固修复的方法为通过铁钉直接将榫卯节点固定,这种方式只能用于连接的单个的木梁和单个的木柱,不能解决一根木柱和两个木梁连接的结构,且这种现有加固方式不能保护木柱与木梁连接处上、下两段之间的连接强度,且因为木柱连接处开设的卯口,非常容易受到各种因素损伤导致上、下两段劈裂,所以也需要进行加固。
基于此,如何对单个木柱和两个木梁的连接结构进行加固和同时对木柱上下两段加固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古建筑木结构加固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古建筑木结构加固装置,包括支撑板、一对用于连接木梁的第一紧固板和一对用于连接木柱的第二紧固板,所述支撑板上铰接有四个长条板,且所述四个长条板以支撑板的中心为圆心圆周均布,所述一对第一紧固板分别铰接在一对位置相对设置的长条板上,所述一对第二紧固板分别铰接在另一对位置相对设置的长条板上。
进一步,所述第一紧固板包括第一铰接座和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通过第一铰接座连接长条板,且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供螺栓穿插的通孔,所述第一连接板通过螺栓连接木梁。
进一步,所述第二紧固板包括第二铰接座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通过第二铰接座连接长条板,且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供螺栓穿插的通孔,所述第二连接板通过螺栓连接木柱。
进一步,所述第二连接板为V型板。
进一步,所述第二连接板弯折处的夹角为90°。
进一步,还包括预紧装置,所述预紧装置包括螺杆,所述螺杆的一端与木柱抵触,另一端穿插在支撑板上设置的安装孔内且通过锁紧螺母连接。
进一步,所述螺杆与木柱的连接端设置有第三连接板,且第三连接板为V型板。
进一步,所述V型板为角钢,且所述角钢的两个边分别与木柱上相邻的两侧边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内乡县县衙博物馆,未经内乡县县衙博物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50286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