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梯形灭弧防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515121.8 | 申请日: | 2019-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032648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4 |
发明(设计)人: | 王嬿蕾;王巨丰;李心如;唐佳雄;徐宇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段小嬿 |
主分类号: | H01T1/02 | 分类号: | H01T1/02;H01T4/08;H01T4/10;H01B17/46;H01B17/48 |
代理公司: | 南宁深之意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5123 | 代理人: | 徐国华 |
地址: | 530021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梯形 防雷 装置 | ||
1.一种新型梯形灭弧防雷装置,主要由灭弧体(1)和电极(2)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灭弧体(1)下端开口、内部中空,并且沿着灭弧体(1)纵向设有若干块绝缘隔板(3)使灭弧体(1)内部形成若干个独立的反冲灌注灭弧腔(4);在每一个反冲灌注灭弧腔(4)内均放置有一个反冲装置(5),并且反冲装置(5)在灭弧体(1)内部呈螺旋阶梯排布方式设置;在两两相邻的反冲装置(5)之间的绝缘隔板(3)上设有壁电极(6),并且处于下方的反冲装置的顶部与壁电极一面相连接,处于上方的反冲装置的底部与壁电极另一面相连接,使反冲装置依次呈现首尾电气连接在一起;灭弧体最上端的反冲装置的顶部与电极(2)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梯形灭弧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冲装置(5)主要由反冲管(51)和接闪器(52)组成;所述的反冲管(51)的一端开口,另一端固定安装接闪器(52),使反冲装置(5)成为内部中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半封闭管件;所述的接闪器(52)与相邻的壁电极(6)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梯形灭弧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冲管(51)的开口处设有导弧环(511);所述的导弧环(511)与相邻的壁电极(6)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梯形灭弧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灭弧体(1)的横截面呈蜂窝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梯形灭弧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壁电极(6)采用导弧电极片或者压缩灭弧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梯形灭弧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缩灭弧管的内部设有导弧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梯形灭弧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新型梯形灭弧防雷装置分别通过连接金具相对安装在绝缘子串的两端,并且在这两个新型梯形灭弧防雷装置之间存在空气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梯形灭弧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新型梯形灭弧防雷装置安装在绝缘子串的高压端时,新型梯形灭弧防雷装置的底部还设有高压电极,高压电极的一端与灭弧体内部最下方的反冲装置电气连接,高压电极的另一端与绝缘子串的高压端电气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梯形灭弧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新型梯形灭弧防雷装置通过连接金具安装在绝缘子串的低压端,绝缘子串的高压端安装有指向新型梯形灭弧防雷装置的高压电极,并且新型梯形灭弧防雷装置与高压电极之间存在空气间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段小嬿,未经段小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515121.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性能膜加工机的透光检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铁氧体永磁元件生产专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