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口腔开口角度测量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0539492.X | 申请日: | 2019-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1106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蔡华雄;廖维立;陈思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5/107 | 分类号: | A61B5/107;A61C19/04 |
代理公司: | 广州润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46 | 代理人: | 林伟斌 |
地址: | 5100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口腔 开口 角度 测量器 | ||
一种口腔开口角度测量器,包括一个刻度板、上指针板和下指针板,上指针板和下指针板的左端可在刻度板上滑动,上指针板的右端和下指针板的右端转动连接,在自然状态下,上指针板和下指针板为张开状态。本实用新型可准确的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张口度度数,用于评价冠周炎、智齿拔牙术后、颞下颌关节病的疗效,测量正常人群的张口度数据,以及作为后牙根管治疗、种植手术时上下牙垂直高度评估的辅助工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口腔器械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口腔开口角度测量器。
背景技术
在医学上,张口角度测量器是用于口腔张开时,测量上下颌牙弓之间的夹角角度。由于尚无专用的张口角度测量器械,导致医学上目前对张口度的描述比较笼统,分别以一横指、两横指、三横指代表张口受限的程度,在诊断记录及后续跟随记录时不够精确。
公开号为CN201905895U公开了一种门齿距测量器,是一种可张开闭合的弧形结构。A臂为固定臂,B臂为移动臂,可以向外打开。测量臂头端为扁平结构的牙垫,方便门齿处放置。后端的指示板包括刻度标识区和颜色标识区。根据相同角度一一对应的关系,刻度标识区刻度为测量臂打开后牙垫之间的距离即门齿距,通过观察移动臂所在刻度了解患者门齿据数值;颜色标识区是根据张口困难评价标准以不同颜色标识张口困难分级,测量器打开后通过观察移动臂所在颜色区域判断张口困难的分级。患者可以自己测量门齿距数值并判断有无张口困难及其分级,方便实用,有助于提高患者对自身状态的认知水平,促进患者功能锻炼和康复。
在上述专利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医生或患者需要先将连接旋钮的左端伸进口腔,保持固定臂位于下牙齿处,再将移动臂向上打开,直至移动臂上的牙垫触及上门牙,最后,读取刻度标识区的读数即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一只手扶着该门齿距测量器,一只手去拨动调节移动臂,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在读数期间,需要将固定臂稳定保持在下牙齿处,防止固定壁脱离下牙齿,导致读数出现误差,因此,在整个测量过程期间,医生或者患者的两手均不能空闲,使得测量过程耗时长,拖慢测量速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口腔开口角度测量器,能大大提高医生测量口腔开口角度的速度。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口腔开口角度测量器,包括一个刻度板、上指针板和下指针板,其特征在于,上指针板和下指针板的左端可在刻度板上滑动,上指针板的右端和下指针板的右端转动连接,在自然状态下,上指针板和下指针板为张开状态。
在本技术方案中,在自然状态下,上指针板和下指针板为张开状态,当需要进行口腔角度测量时,通过外力捏合上指针板和下指针板,使得上指针板和下指针板压合,随后,将上指针板和下指针板的右端伸入到患者口腔,上指针板和下指针板随着患者口腔的张开而张开,直到患者口腔张开到最大,此时,上指针板和下指针板之间的角度即为患者的口腔开口角度,整个测量过程中,只需要压合一次,就可以解放双手,自动的获取患者口腔的实际张开角度,最后,读取刻度板上,位于上指针板和下指针板的角度差值即可,节约了医生的操作时间,提高了测量效率;此外,由于人体面部结构的特殊性,本方案中采用两个活动的上指针板和下指针板,相比于其中一个指针板固定,另一个指针板活动的结构,不受限于开口角度测量器的使用方向,无论是上指针板在上,或者下指针板在上,均可以实现测量结果,且保证测量过程中,上指针板或下指针板以外的刻度板区段相当,避免上指针板或下指针板以外的刻度板区段过长,戳到患者,整体而言,本技术方案的口腔开口角度测量器的使用灵活性更强。
进一步地,所述上指针板由上测量杆和上连接杆构成;
所述上测量杆的左端可在刻度板上滑动,右端与上连接杆的右端转动连接;所述上连接杆的左端与下指针板的右端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下指针板由下测量杆和下连接杆构成;
所述下测量杆的左端可在刻度板上滑动,右端与下连接杆的右端转动连接;所述下连接杆的左端与上指针板的左端转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未经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53949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