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轨道管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546006.7 | 申请日: | 2019-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5456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7 |
发明(设计)人: | 徐韬;汪小俊;翟昌骏;党济国;黄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C5/00 | 分类号: | G01C5/00;G01B21/32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蒙商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4 | 代理人: | 黄明凯 |
地址: | 200436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bim 技术 轨道 管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轨道管理装置,包括BIM服务器和若干观测站,观测站以预设的间隔沿轨道延伸方向设置,观测站包括沉降观测仪和应变感应器,沉降观测仪设置在轨道的侧边,应变感应器贴置在轨道的表面,BIM服务器分别连接每个观测站。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能够实现对轨道的沉降和应变情况进行实时的管理观测,降低轨道管理的成本、提高轨道性能的检测效率,能够提供直观数据供轨道管理人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BIM系统模拟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轨道管理装置。
背景技术
BIM(建筑信息化模型)英文全称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一个完备的信息模型,能够将工程项目在全生命周期中各个不同阶段的工程信息、过程和资源集成在一个模型中,方便的被工程各参与方使用。通过三维数字技术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相互协调、内部一致的信息模型。现有的轨道管理技术中,通常需要人工沿着轨道进行检测,获取每段轨道的沉降数据和应变数据,再通过人工的计算分析获取轨道运行情况,效率低下,无法显示实时的轨道管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轨道管理装置,通过BIM服务器与轨道上的观测站实现对轨道的沉降和应变情况进行实时的管理观测。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轨道管理装置,包括BIM服务器和若干观测站,所述观测站以预设的间隔沿轨道延伸方向设置,所述观测站包括沉降观测仪和应变感应器,所述沉降观测仪设置在轨道的侧边,所述应变感应器贴置在所述轨道的表面,所述BIM服务器分别连接每个所述观测站。
所述沉降观测仪包括固定基座、感应器、解析装置,所述感应器设置在所述固定基座上,所述感应器包括激光发扫描器和激光接收器,所述激光发扫描器的激光源朝向所述轨道,所述激光接收器的感应口朝向所述轨道,所述解析装置分别连接所述激光发扫描器和所述激光接收器。
所述应变感应器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应变花,每个所述应变花包括至少三个感应片。
每个所述应变花包括三个朝向不同方向的所述应变片。
所述观测站包括计时装置、存储装置,所述计时装置分别连接所述沉降观测仪和所述应变感应器,所述存储装置连接所述计时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能够实现对轨道的沉降和应变情况进行实时的管理观测,降低轨道管理的成本、提高轨道性能的检测效率,能够提供直观数据供轨道管理人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基于BIM技术的轨道管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应变花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2,图中各标记分别为:观测站1、BIM服务器2、沉降观测仪3、应变感应器4、计时装置5、存储装置6、应变花7、应变片8。
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具体涉及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轨道管理装置,通过BIM服务器2与轨道上的观测站1,实现对轨道的沉降和应变情况进行实时的管理观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54600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BIM的基坑及其周边地层的沉降监测装置
- 下一篇:茶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