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调混凝土吊模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0551072.3 | 申请日: | 2019-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98174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0 |
发明(设计)人: | 李丰收;成建;郑萌;张圣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11/36 | 分类号: | E04G11/36;E04G13/04 |
代理公司: | 50212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根 |
地址: | 40008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外模具 模具 底模板 防上浮 内模具 吊模 混凝土 本实用新型 混凝土板面 混凝土梁 支撑构件 定型部 浇筑 吊模结构 浇筑空腔 竖直设置 水平设置 施工缝 可调 弯折 下沉 背离 延伸 积累 预防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调混凝土吊模结构,包括结构底模板,结构底模板的上侧用于浇筑形成混凝土板面;其特征在于,在该结构底模板的上方设有吊模模具,吊模模具包括外模具和内模具,外模具和内模具均包括竖直设置的定型部和水平设置的防上浮部,防上浮部朝相背离的方向弯折并延伸;内模具和外模具的定型部之间形成混凝土梁浇筑空腔;在内模具和外模具的防上浮部下方均设置有模具支撑构件,内模具和外模具均通过模具支撑构件安装于该结构底模板上。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了防上浮部,起到了预防由于吊模里的混凝土下沉而使吊模下部周边的混凝土向上积累高出完成面的情况,保证浇筑质量,减少施工缝的出现,使混凝土板面和混凝土梁形成一个整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的涉及一种可调混凝土吊模结构。
背景技术
在实际浇筑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经常会接触到吊模(没有支撑而悬挂在其它固定物上的模板),当需要同时浇筑混凝土梁和混凝土板面时,需要分两步浇筑:①首先对吊模下方处进行浇筑混凝土,然后等待吊模下方的混凝土直到其具有一定的承载力,以形成混凝土面板。②再对吊模处的地方进行浇筑混凝土(吊模处的位置位于第一步浇筑好的混凝土上方),以形成混凝土梁,最后浇筑完成。但是,在使用这样的浇筑方法时,混凝土易出现施工缝,会导致混凝土结构不密实,并且混凝土板面和混凝土梁之间无法形成统一的整体。在实际施工中,使用吊模施工的地方多是卫生间、阳台等相对楼面的标高要低的房间,而这些地方用水较多,如果混凝土结构不完整,不密实,就会导致渗水,甚至漏水。另外,分两步浇筑的施工方法,显得费时费力。
为此,申请人进行了研究分析:在需要同时浇筑混凝土梁和混凝土板面时,如果为了省时省力而不等待混凝土板面处的混凝土具有一定的承载力的话,在浇筑混凝土梁(即对位于吊模处的位置进行浇筑)时,由于混凝土自重以及振捣混凝土的工序所产生的影响,吊模处的混凝土就会压迫其下方的混凝土板面处的混凝土。由于此时的吊模下方的混凝土还没具有承载力来承受这股压迫力,就导致了位于吊模的下部位置的混凝土只能向周边挤压,以从吊模的下部而流向吊模的周边,并和吊模下部周边的混凝土面板处的混凝土结合,从而使混凝土面板处的混凝土高出所需的完成面。而这时,由于吊模下部的混凝土的流出,导致吊模处未能完成浇筑,而需要继续对其浇筑,直到吊模下部周边的混凝土多出的量给予从吊模中流出的混凝土一定的阻力,并使其不能继续向周边流出,这时候吊模混凝土才能完成浇筑。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多出的混凝土在其量大时不易控制,并且这部分多出的混凝土还需要等到初凝后再对其凿除。
因此,怎样才能够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防止由于吊模里的混凝土下沉而使吊模下部周边的混凝土向上积累高出完成面的情况,从而使混凝土面板和混凝土梁的浇筑不必分为两步的可调混凝土吊模结构,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怎样才能够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防止由于吊模里的混凝土下沉而使吊模下部周边的混凝土向上积累高出完成面的情况,从而使混凝土面板和混凝土梁的浇筑不必分为两步的可调混凝土吊模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可调混凝土吊模结构,包括结构底模板,该结构底模板的上侧用于浇筑形成混凝土板面;其特征在于,在该结构底模板的上方设有吊模模具,所述吊模模具包括外模具和内模具,所述外模具和内模具均包括竖直设置的定型部和水平设置的防上浮部,其中,所述防上浮部朝相背离的方向弯折并延伸;所述内模具和所述外模具的定型部之间形成混凝土梁浇筑空腔;在所述内模具和所述外模具的防上浮部下方均设置有模具支撑构件,所述内模具和所述外模具均通过所述模具支撑构件安装于该结构底模板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5510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反坎支模组件
- 下一篇:一种建筑用的便携式固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