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显示装置及显示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0556093.4 | 申请日: | 2019-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98422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4 |
发明(设计)人: | 宫仁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集创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 | 分类号: | G02F1/133;G02F1/1345;G02F1/1343 |
代理公司: | 11449 北京成创同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蔡纯;高青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大***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装置 芯片引脚 有效引脚 显示面板 第一电极 覆晶薄膜 驱动端子 驱动芯片 闲置引脚 信号通道 漏电 第二电极 显示系统 耦合电容 电极 短路 电连接 增大的 减小 芯片 申请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系统。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覆晶薄膜,覆晶薄膜包括:驱动芯片,具有多个芯片引脚;第一电极阵列,多个芯片引脚被第一电极阵列中的各个电极分别引出;第二电极阵列,用于提供驱动芯片和显示面板之间的多个信号通道;以及多条引线,分别用于将多个芯片引脚中的有效引脚连接至相应的信号通道,使得有效引脚与显示面板上相应的驱动端子电连接,其中,当多个芯片引脚包括至少一个闲置引脚和至少一个有效引脚时,引线、有效引脚以及驱动端子的数量相同。该显示装置的芯片将包括至少一个闲置引脚,降低了引线的布线密度,从而减小了因布线密度过大而导致的显示装置短路、漏电风险和避免耦合电容增大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系统。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装置由于具有画面稳定、图像逼真、消除辐射、节省空间以及节省能耗等优点,占据了平面显示领域的主导地位。如上所述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上均设置有多条扫描线和数据线,扫描线或数据线延伸到显示面板边缘,形成引线,用于与驱动芯片连接。由于扫描线和数据线的数量庞大,采用传统的焊接工艺加工困难,因此一般采用覆晶薄膜(Chip On Film,COF)封装工艺将显示面板与驱动芯片连接。
覆晶薄膜封装工艺是一种利用柔性电路板作为载体将集成电路(integratedcircuit,IC)芯片与显示面板接合的技术。在COF封装工艺中,由于驱动芯片不占用显示面板的一部分区域,因此与COG(Chip On Glass)封装工艺相比,COF封装工艺的显示装置的分辨率更高、边框更窄。
图2a和2b分别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不同分辨率下的显示装置连接方式的示意图。在现有技术中,位于驱动芯片的第一电极阵列121和位于基膜的第二电极阵列122一一对应,位于显示面板的第三电极阵列113和位于基膜的第二电极阵列122之间依据不同分辨率采用不同接法。
如图2a所示,以分辨率为480*480、具有RGB色彩模式的显示面板为例,采用六选一数据选择器(multiplexer),则显示面板共需240个通道。第一电极阵列121包括电极S1至S240,第二电极阵列122包括电极P1至P240,电极S1至S240分别与电极P1至P240一一对应。位于显示面板上的第三电极阵列113包括电极D1至D240,电极D1至D240分别与电极P1至P240一一对应,从而驱动芯片经由基膜连接至显示面板,且显示面板具有240个有效信号通道。
如图2b所示,以分辨率为454*454、具有RGB色彩模式的显示面板为例,采用六选一数据选择器,则显示面板共需227个通道。第一电极阵列121包括电极S1至S240,第二电极阵列122包括电极P1至P240,电极S1至S240分别与电极P1至P240一一对应。位于显示面板上的第三电极阵列113包括电极D1至D227,电极D1至D227分别与电极P7至P233一一对应,从而驱动芯片经由基膜连接至显示面板,且显示面板与驱动芯片之间具有227个有效信号通道。
然而,随着显示面板分辨率的不断提高,驱动芯片的I/O端口越来越多,密度越来越大,而现有技术的位于驱动芯片的第一电极和位于基膜的第二电极一一对应,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布线密度过大,容易产生因工艺精度不够而导致的显示装置短路、漏电、电路错接或者因线路密度过大而导致的耦合电容增大的问题。
因此,亟需对现有技术的显示装置进行进一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系统,从而可以减小因工艺精度不够而导致的显示装置短路、漏电风险,以及避免因线路密度过大而导致的耦合电容增大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集创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集创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55609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工位自动贴盒装置
- 下一篇:一种触控一体机的TV模组固定安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