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阻控农业面源污染的生态塘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0569700.0 | 申请日: | 2019-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992302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0 |
发明(设计)人: | 廖先容;吕红波;任东红;郭英卓;王文华;徐震;席力蒙;许伟;付震;邬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代理公司: | 12101 天津市鼎和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凤 |
地址: | 30022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态塘 生态沟渠 泵站 本实用新型 溢流堰 汛期 农业面源污染 净化能力 沟渠 污染物 拦截 农田 上游 农村 | ||
1.一种阻控农业面源污染的生态塘系统,包括生态沟渠(1)、溢流堰(2)、生态塘(3)、连接渠和灌排泵站(5),其特征在于,生态沟渠(1)布置于农田之间,溢流堰(2)布置于生态沟渠(1)下游,生态塘(3)设置于生态沟渠(1)的两侧,利用第一连接渠(4)将生态塘(3)上游与生态沟渠(1)相连接、第二连接渠(24)将生态塘(3)和灌排泵站(5)的泵站前池相连接,灌排泵站(5)位于生态塘(3)的下游或后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阻控农业面源污染的生态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塘(3)为现状坑塘改造而成,在生态塘(3)内种满第一类水生植物(6),生态塘(3)内放养鱼类和底栖生物,第一类水生植物(6)为挺水植物和具有水质净化功能的水生植物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阻控农业面源污染的生态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塘底部自下而上结构为:素土夯实层(7)、粘土防渗层(8)、砾石层(9),砾石直径70-100mm,在常水位下设置二级台地(10),二级台地(10)上种植第一类水生植物(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阻控农业面源污染的生态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塘边坡坡比大于1:3;塘出水通过第二连接渠(24)进入灌排泵站(5)排入河道(13)。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阻控农业面源污染的生态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挺水植物为芦苇、香蒲、茭白或慈姑;鱼类为草鱼或鲢鱼中的至少一种;底栖生物为螺蛳或蚌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阻控农业面源污染的生态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沟渠(1)为现状农田灌排渠道改造,其上游或两侧为农田(14),下游沟内设置溢流堰(2);生态沟渠两侧沟壁采用空心六角预制混凝土块护坡(11),预制块采用“S”型交错方式进行布置,中间预留六角形空心,栽植第二类水生植物(16),在沟底铺设砾石层(9),并栽植第二类水生植物(16),第二类水生植物(16)为梭鱼草、水芹或香蒲中的至少两种交替种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阻控农业面源污染的生态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堰(2)为浆砌石结构,高度0.5~1.5m,设置在生态沟渠(1)靠近生态塘(3)进口的位置,溢流堰上下游5m范围内均采用抛石护底(12),将农田排水拦截导入生态塘(3)进行处理后,再由灌排泵站(5)排出,减少从泵站排入河道(13)的污染物浓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阻控农业面源污染的生态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渠(4)和第二连接渠(24)为土质结构,第一连接渠(4)布置在紧靠溢流堰(2)上游,与生态沟渠(1)呈相交连接;第一连接渠(4)和第二连接渠(24)坡比大于1:3,边坡栽植耐水淹湿生的第三类水生植物(26),第三类水生植物(26)为狗牙根、高羊茅或麦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569700.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PRB实验装置
- 下一篇:一种削减农田面源污染的生态沟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