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石墨烯还原膨化系统的自动进料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580007.3 | 申请日: | 2019-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997430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21 |
发明(设计)人: | 李斌;向伯荣;刘叶华;蔡汉阳;唐晓晓;谢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华冶微波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32/194 | 分类号: | C01B32/194 |
代理公司: | 44205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伍传松 |
地址: | 410000 湖南省长沙市高新开***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筒体 螺旋进料器 石墨烯 本实用新型 膨化系统 驱动装置 给料筒 进料斗 视窗 自动进料装置 传动连接 机械投料 膨化生产 人工成本 筒体内部 应用石墨 转动连接 出料口 膨化炉 下料口 可视 料筒 投料 连通 还原 体内 观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石墨烯还原膨化系统的自动进料装置,包括进料斗、螺旋给料筒和驱动装置,所述螺旋给料筒包括筒体和螺旋进料器,所述螺旋进料器转动连接在筒体内,所述螺旋进料器与驱动装置传动连接,所述筒体与进料斗的下料口连通,所述筒体上设有可视筒体内部的视窗机构,所述筒体的上设有出料口。在进料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通过设置在筒体上的视窗机构查看料筒中物料进入石墨烯膨化炉情况,从而避免了无法观察进料情况而造成石墨烯膨化系统多进料或者少进料。整个过程采用机械投料,投料的效率高,降低了人工成本。本实用新型应用石墨烯膨化生产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墨烯生产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石墨烯还原膨化系统的自动进料装置。
背景技术
石墨烯作为理想的二维晶体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学、力学、热学和光学性能,在纳米电子器件、超级计算机、太阳能电池、光子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因而成为材料、物理化学、微电子和新能源的研究热点。石墨烯的性能与其制备技术密切相关,优化石墨烯的制备方式是获得高品质石墨烯和推动石墨烯产业化的关键。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主要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有机械剥离法和外延生长法,化学法有化学气相沉积法和氧化还原法;为使石墨烯的生产达到大规模工业化,目前使用最广的制备工艺仍然是氧化-热还原法,而传统的电加热膨化技术存在升温耗时、降温速率慢的问题,且加热效率低、能耗大,微波膨化炉能即启即用,大幅提高膨化效率。
现有的微波膨化炉多采用人工手动进料操作,产率低,浪费人力;此外,进料系统中未设置观察口,操作人员不能确认下料情况,只能凭经验判断,且进料系统使用后的物料残余,不进行清理会对不同生产批次的原料产生污染,仅靠空压机在进料口处吹扫,无法完全清理,而拆卸清理则需连同进料仓、进料壳体等整个进料系统的元件移开才能实现,费时耗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石墨烯还原膨化系统的自动进料装置,具有进料效率高的特点,可以观察进料的情况,避免因为无法观察进料而造成石墨烯膨化系统多进料或者少进料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石墨烯还原膨化系统的自动进料装置,包括进料斗、螺旋给料筒和驱动装置,所述螺旋给料筒包括筒体和螺旋进料器,所述螺旋进料器转动连接在筒体内,所述螺旋进料器与驱动装置传动连接,所述筒体与进料斗的下料口连通,所述筒体上设有可视筒体内部的视窗机构,所述筒体上设有出料口。
进一步优化,所述视窗机构包括设置在筒体上的窗口,所述窗口上盖设有可开合的窗盖。
进一步优化,所述窗口设置在筒体的顶部,且沿筒体的长度方向设置。
进一步优化,所述窗盖采用碳素结构钢制成。
进一步优化,所述螺旋进料器和驱动装置之间通过联轴器传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石墨烯的膨化生产的加料过程中,将所需要投入的物料送到料斗后,物料随后进入螺旋给料筒的筒体内,并在螺旋进料器的带动下从下料口进入石墨烯膨化炉中。在进料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通过设置在筒体上的视窗机构查看料筒中物料进入石墨烯膨化炉情况,从而避免了无法观察进料情况而造成石墨烯膨化炉多进料或者少进料。整个过程采用机械投料,投料的效率高,降低了人工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石墨烯还原膨化系统的自动进料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A-A处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华冶微波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湖南华冶微波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5800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