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密实柔性管涵接口带有效
申请号: | 201920587948.X | 申请日: | 2019-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6653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4 |
发明(设计)人: | 刘耕;魏伟;关英俊;王文;杨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F5/00 | 分类号: | E01F5/00;E02D29/16;E02D29/045;E02D31/02 |
代理公司: | 50237 重庆缙云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王翔 |
地址: | 610017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涵 止水橡胶 缠绕带 对接端 两节管 接口带 密实 渐缩过渡段 密封性能 受力性能 接口处 柔性管 内壁 粘附 外围 保证 | ||
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密实柔性管涵接口带。该管涵接口带包括缠绕带、止水橡胶圈和管涵。相邻两节管涵相互靠近的一端为对接端。所述管涵的对接端处设置有渐缩过渡段。相邻两节管涵对接端的端面间设置有间隙。所述止水橡胶圈布置在间隙中。所述缠绕带套设在两节管涵对接端接口的外围。所述止水橡胶圈粘附在缠绕带的内壁上。该管涵接口改善了接口处的受力性能,增强密封性能,保证耐久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密实柔性管涵接口带。
背景技术
管涵广泛地应用于市政、公路和铁路工程中。当金属管涵用于涵洞或地下管线时,传统的做法通常是采用法兰连接。这种连接方式难以保证结构的水密性能。当涵洞的基底产生不均匀沉降时,对接的法兰不利于金属管涵接头间应力的传递,容易导致法兰螺栓因外部压力而断裂。
因此,亟需开发一种可以加强涵管施工操作简便性、减少涵管施工资金投入的管涵接口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密实柔性管涵接口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自密实柔性管涵接口带,包括缠绕带、止水橡胶圈和管涵。
所述管涵为圆管。相邻两节管涵相互靠近的一端为对接端。所述管涵的对接端处设置有渐缩过渡段。相邻两节管涵对接端的端面间设置有间隙。所述止水橡胶圈布置在间隙中。所述止水橡胶圈为单圈圆环结构。
所述缠绕带为圆筒状结构。所述缠绕带选用负泊松比材料。所述缠绕带套设在两节管涵对接端接口的外围。所述止水橡胶圈粘附在缠绕带的内壁上。所述止水橡胶圈的外壁与缠绕带的内壁相贴合。
进一步,相邻两节管涵对接端端面间的间隙为管涵直径的1%。
进一步,所述管涵的内外壁上设置有热镀锌防腐层。
进一步,所述止水橡胶圈为三元乙丙橡胶密封圈。
进一步,所述负泊松比材料为纤维状负泊松比聚合物材料。
本实施例还公开一种自密实柔性管涵接口带,包括缠绕带、止水橡胶圈和管涵。
所述管涵为圆管。相邻两节管涵相互靠近的一端为对接端。所述管涵的对接端处设置有渐缩过渡段。相邻两节管涵对接端的端面间设置有间隙。
所述缠绕带为圆筒状结构。所述缠绕带选用金属纤维网格负泊松比材料。所述缠绕带布置在间隙中。所述缠绕带的两端分别与两节管涵对接端的端面焊接。所述止水橡胶圈为单圈圆环结构。所述止水橡胶圈粘附在缠绕带的内壁上。所述止水橡胶圈的外壁与缠绕带的内壁相贴合。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毋庸置疑的:
1.改善了接口处的受力性能,增强密封性能;
2.保证耐久性;
3.施工简单快捷。
4.管涵具有一定的自适应性能,管涵能够在一定限度内发生转角时管涵自身结构不发生破坏。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管涵接口带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截面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管涵接口带工作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2管涵接口带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2截面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管涵接口带工作示意图。
图中:缠绕带1、止水橡胶圈2、管涵3。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58794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组合式可调节移动模架
- 下一篇:矩形断面地下通道墙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