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燃油油气蒸发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597843.2 | 申请日: | 2019-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97666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21 |
发明(设计)人: | 刘帅;任浩鹏;冯志坚;何仁;吴旭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扬州华光橡塑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5/08 | 分类号: | F02M25/08;F02D4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附组件 发动机进气管 燃油回收装置 本实用新型 燃油蒸气 燃油箱 脱附 吸附 油箱内部压力 油箱内压力 安全问题 回收装置 控制系统 汽车燃油 汽车油箱 燃油能源 吸附能力 吸附效率 并联 两组 连通 蒸发 油气 排放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燃油油气蒸发回收装置,包括燃油箱、发动机进气管和燃油回收装置,所述燃油回收装置包括至少两组相互并联的吸附组件和ECU控制单元,所述吸附组件两端分别与燃油箱和发动机进气管连通;所述ECU控制单元分别控制吸附组件之间的交替进行吸附或脱附燃油箱内的燃油蒸气。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有效的解决了油箱内部压力过高而引起的安全问题,当油箱内压力达到目标危险值时,控制系统会加快吸附效率,提高吸附能力,提高汽车油箱安全性;提高了燃油蒸气被吸附和脱附的效率,又避免了燃油被直接被排放到空气中,减少了燃油能源的浪费、降低了环境污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气回收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燃油油气蒸发回收装置,属于汽车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排放法规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国六排放标准也即将实施,活性炭罐具有吸附易挥发的燃油油气的作用,广泛的应用在汽车油气回收系统中,汽车在日常的驾驶过程中也会因为高温或驾驶工况不稳定等原因在油箱内产生大量的油气,容易导致已有的活性炭罐饱和,不足以吸附蒸发的油气,且不能及时脱附,造成油气被直接排放到大气环境中,浪费能源,污染环境。
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7035570A的文献公开了一种废气涡轮离心式碳罐解析装置及方法,在动力传动路线上安装离合器和减速器,用传动轴带动碳罐旋转,甩出吸附的油气,从而实现高效脱附蒸发油气,但这种方案需要提供车载油气蒸发回收装置以外的设备,导致脱附系统复杂,且占据大量的空间,不利于实际应用。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汽车燃油油气蒸发回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可以高效的回收燃油蒸气,不会再使用过程中出现碳罐饱和、脱附不及时等情况。
技术方案:一种汽车燃油油气蒸发回收装置,包括燃油箱、发动机进气管和燃油回收装置,所述燃油回收装置包括至少两组相互并联的吸附组件和ECU控制单元,所述吸附组件两端分别与燃油箱和发动机进气管连通;所述吸附组件与燃油箱连通的管路上设有吸附电磁阀、所述吸附组件与发动机进气管连通的管路上设有脱附电磁阀,所述ECU控制单元分别控制各个吸附组件管路上的吸附电磁阀和脱附电磁阀的开启或关闭,进而控制吸附组件之间的交替进行吸附或脱附燃油箱内的燃油蒸气。
进一步,所述吸附组件包括活性炭罐,所述活性炭罐上设有吸附口、脱附口和大气口,所述吸附口与燃油箱连通,所述脱附口与发动机进气管连通,所述大气口与外部大气连通,所述活性炭罐的内部设有碳氢化合物传感器,所述碳氢化合物传感器的信号反馈给ECU控制单元。
进一步,所述大气口端部设有单向阀,单向阀向活性炭罐内部导通。当脱附电磁阀打开同时吸附电磁阀关闭时,活性炭罐与发动机进气管连通,发动机进气管内的真空度使得单向阀打开,空气从大气口进入活性炭罐,通过空气的冲刷使活性炭进行脱附,脱附出来的燃油蒸气流入发动机进气管,与空气混合进入气缸内参与燃烧。
进一步,所述燃油箱内设有油气阀和压力传感器,所述油气阀位于燃油箱与吸附电磁阀之间连通的管路中,并且油气阀处于常通状态,只有在汽车加油时油气阀才关闭;所述压力传感器位于燃油箱内部并且处于燃油的液面以上,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压力信号反馈给ECU控制单元。脱附电磁阀只有发动机运行状态下才可以被开启,在发动机非运行状态时为常闭状态。
所述的吸附组件包括吸附作业和脱附作业两个过程,吸附作业时打开吸附电磁阀同时关闭脱附电磁阀,吸附燃油箱内多余的燃油蒸气;脱附作业时打开脱附电磁阀同时关闭吸附电磁阀,与发动机进气管连通进行活性炭的脱附;
所述碳氢化合物传感器检测活性炭罐中的活性炭的吸附率,ECU控制单元根据碳氢化合物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检测的值控制吸附组件选择相应的作业过程;
当燃油箱内的压力值达到设定值时,ECU控制单元控制碳氢化合物传感器检测到的值最低的那组吸附组件进行吸附作业和其他吸附组件进行脱附作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扬州华光橡塑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大学;扬州华光橡塑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5978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