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有散光结构的背光模组有效
申请号: | 201920602389.5 | 申请日: | 2019-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98035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7 |
发明(设计)人: | 张小齐;曾小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隆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G02B6/00 |
代理公司: | 44384 深圳市中科创为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谭雪婷;谢亮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结构 增光膜 背光模组 背涂层 本实用新型 导光板 网点 光源 散光结构 雾化效果 光斑 散光 反射膜 光源端 基材层 扩散膜 棱镜层 亮线 凸起 雾度 射线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带有散光结构的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光源、扩散膜、增光膜,增光膜包括下增光膜以及上增光膜,上增光膜包括:基材层、背涂层、棱镜层,背涂层靠近光源以及远离光源端设有第一微结构,背涂层中间不设或设置第二微结构,第一微结构与第二微结构包括若干凸起的网点,第一微结构的密度大于第二微结构的密度。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增光膜、导光板或反射膜上设置微结构,第一微结构上分布的网点密度大于第二微结构上的网点密度,微结构可以打散光,增强光的雾化效果,从而使背光模组的雾度从两端向中间呈现高‑低(无)‑高的趋势,避免背光模组的灯前出现灯眼、射线、光斑、或尾部出现亮线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模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有散光结构的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现有液晶显示技术中,背光模组包含了光源、反射膜、导光板、扩散膜、增光膜等结构,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导光板形成面光源后通过增光膜到达液晶模组最后到达显示屏幕。液晶显示中发光亮度的均匀性是很重要的一个点,其中背光模组中导光板网点的大小(大网点容易出现亮点)、边框宽窄、混光距离(混光距离越短,光没混匀越容易出现亮线)、LED灯是否平整排布(某个LED灯不平整,此处亮线明显)等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背光模组的光源端出现灯眼、亮线问题,光部分全反射传播到导光板尾部,再反射往回传播,尾部会存在亮线问题。
现有技术中在导光板的入光面做锯齿结构就是为了分散光,尽可能地减少灯前亮线问题。也可以通过调整导光板网点的尺寸来减小亮线、亮点问题,但因为导光板网点加工工艺限制网点很难做到很小。增大LED的混光距离可以适当减少亮线问题,但与追求窄边框背光模组相违背。模组结构中使用扩散膜遮盖网点也是起分散雾化光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减少亮线亮光的现象,但亮线集中部位部位灯前及尾部,即使使用扩散膜,灯前效果也会变的很差。故灯前还存在亮线、灯眼,尾部亮线问题还需要解决。
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带有散光结构的背光模组,解决背光模组灯前的灯眼、射线、光斑或尾部的亮线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提供一种带有散光结构的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光源、设于所述导光板上方的扩散膜、以及设于所述扩散膜上方的增光膜,所述增光膜包括下增光膜以及设于所述下增光膜上的上增光膜,所述上增光膜包括:基材层、设于所述基材层底面的背涂层、以及设于所述基材层顶面的棱镜层,所述背涂层靠近光源以及远离光源端设有第一微结构,所述背涂层中间不设或设置第二微结构,所述第一微结构与第二微结构包括若干凸起的网点,第一微结构的密度大于第二微结构的密度。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靠近光源或远离光源端设有第三微结构,其中间不设或设置少量第四微结构,第三微结构的密度大于第四微结构的密度。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于所述导光板下方的反射膜,所述反射膜靠近光源端或远离光源端设有第五微结构,其中间不设或设置少量第六微结构,第五微结构的密度大于第六微结构的密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微结构分布的范围由靠近光源端或远离光源端向内延伸0-20mm。
进一步地,所述网点为圆球形、椭圆球形、三棱锥形或立方体形。
进一步地,所述上增光膜的棱镜层包括若干锯齿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靠近光源端设有斜面,所述第三微结构延伸至斜面上。
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增光膜上设置第一微结构与第二微结构、或在导光板上设置第三微结构与第四微结构、或在反射膜上设置第五微结构以及第六微结构,第一微结构上分布的网点密度大于第二微结构上的网点密度,微结构可以打散光,增强光的雾化效果,从而使背光模组的雾度从两端向中间呈现高-低(无)-高的趋势,避免背光模组的灯前出现灯眼、射线、光斑、或尾部出现亮线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隆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隆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60238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下一篇:无胶框显示屏背光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