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机械搅拌微涡混凝高密度沉淀池有效
申请号: | 201920637925.5 | 申请日: | 2019-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099312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王玉清;程丽;邹睿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地加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01 | 分类号: | B01D21/01;B01D2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顺义区后***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械 搅拌 微涡混凝 高密度 沉淀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节电节水无机械搅拌微涡混凝高密度沉淀池,沉淀池主体包括絮凝反应区内设有絮凝装置,沉淀区内设有沉淀装置。絮凝装置和沉淀装置的底部设有排泥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在进水管道上的混合装置对水药进行混合,通过絮凝反应区内设置的翼片折板的扰动进行絮凝反应,代替高密度沉淀池的机械搅拌形式的混合和絮凝反应,由“丰”字型排泥管网络进行排泥,代替传统高密度沉淀池的刮泥机排泥形式。拆除污泥回流管路。通过水的自流完成混合、絮凝、沉淀过程,取消了原高密度沉淀池中的凝聚区和絮凝反应区的机械搅拌机,节电降耗。出水浊度低,节水。无机械转动部件,不必建备用池。通过对工艺设备改变,优化了高密度沉淀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原水预处理、饮用水生产、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处理等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机械搅拌微涡混凝高密度沉淀池。
背景技术
高密度沉淀池把混凝池、絮凝池、沉淀池和污泥浓缩集合于一体,增加了外部污泥回流系统,依靠池体内部的刮泥机、搅拌机等机械部件实现水处理过程中的混合、絮凝和沉淀工艺。
传统的高密度沉淀池由于机械设备多,能耗大,不符合国家倡导的节能减排环保理念,并且土建施工难度大,投资总体较高,运行管理复杂,系统运行不稳定,实际运行出力达不到原设计水量,且出水水质浊度高。机械部件易损坏,需建备用池。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工艺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机械搅拌微涡混凝高密度沉淀池,以解决机械设备多,能耗大,不符合国家倡导的节能减排环保理念,运行管理复杂,系统运行不稳定,运行实际出力达不到原设计水量,且出水水质浊度高等问题。机械部件易损坏,需建备用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节电节水无机械搅拌微涡混凝高密度沉淀池,包括高密度沉淀池主体,高密度沉淀池主体池体外部的进水管上安装的微涡混合设备,高密度沉淀池主体内部包括第一级絮凝反应区、第二级絮凝反应区、第三级絮凝反应区、过渡区、沉淀区和出水渠,第一级絮凝反应区、第二级絮凝反应区和第三级絮凝反应区内部设有絮凝装置,高密度沉淀池的过渡区设有挡板,高密度沉淀池的沉淀区设有沉淀装置,絮凝装置和沉淀装置的底部设有排泥装置;
絮凝装置包括絮凝导流钢板和微涡翼片折板反应设备,絮凝导流钢板之间包括多个絮凝反应通道,多个絮凝反应通道通过水流孔洞依次首尾相通,絮凝反应通道内设有多级微涡翼片折板反应设备,最后一条的絮凝反应通道底部设有水流孔洞出口;
过渡区包括两个过渡通道,两个过渡通道通过水流孔洞依次首尾相通,最后一个过渡通道的侧壁底端上设有倾斜角度的挡板,底部设有水流孔洞出口;
沉淀装置包括高效复合矩形斜板沉淀设备、支撑角钢和支撑工字钢,支撑角钢和支撑工字钢上设有高效复合矩形斜板沉淀设备,高效复合矩形斜板沉淀设备包括多套倾斜设置的高效复合矩形斜板,高效复合矩形斜板沉淀设备的顶部设有集水槽;
排泥装置包括絮凝反应区泥斗、沉淀区排泥斗、排泥支管、排泥干管和排泥总管,排泥方式为重力式排泥和穿孔式排泥,絮凝反应区泥斗设有上、下两层泥斗,采用重力式排泥,沉淀区采取穿孔式排泥;排泥总管穿过高密度沉淀池主体,位于沉淀区排泥斗底部,排泥总管的端部与絮凝反应区排泥支管和沉淀区排泥斗密闭相通。
进一步的,所述进水管为上端进水时,所述絮凝装置包括奇数个所述絮凝反应通道;所述进水管为下端进水时,所述絮凝装置包括偶数个所述絮凝反应通道,所述水流孔洞出口设于最后一条的所述絮凝反应通道的底部;所述絮凝装置由三级不同形式的絮凝折板和翼片组成,第一级絮凝装置由倾斜角度相同、异向絮凝折板构成,第二级絮凝装置由倾角相同、同向絮凝折板构成,第三级絮凝装置由倾角相同、平行絮凝折板构成,三级絮凝折板的倾角范围为0~180°,翼片设置在絮凝折板的两侧中心位置,并且垂直于絮凝折板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地加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地加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63792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锂电池极片自动称重分选仪
- 下一篇:一种船用人力与电能直流电耦合驱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