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耐高温密封圈有效
申请号: | 201920645675.X | 申请日: | 2019-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98007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7 |
发明(设计)人: | 罗金华;张文方;李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瑞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J15/3284 | 分类号: | F16J15/3284;F16J15/324 |
代理公司: | 35224 厦门致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陆庆红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本体 下本体 密封圈 空腔 散热孔 本实用新型 空腔相通 耐高温密封圈 密封圈结构 耐高温性能 一体结构 散热 封闭 改进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耐高温密封圈,其包括一体结构的上本体和下本体,所述上本体设于下本体的上方,且所述上本体和下本体之间形成有可以封闭的空腔,所述空腔上方的上本体上形成有与所述空腔相通的第一散热孔。本实用新型的上本体和下本体之间形成有空腔,空腔上方的上本体上形成有与空腔相通的第一散热孔,密封圈上产生的热量可以由空腔往第一散热孔散出,经过对密封圈结构的改进,密封圈散热更快,从而使密封圈具有更好的耐高温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密封圈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耐高温密封圈。
背景技术
密封圈作为一种常用零件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目前耐高温的密封圈大多是通过改变原材料,如在橡胶中加入石墨、氟塑料等材料来提高密封圈的耐热性,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密封圈的耐高温性能,然而密封圈的耐高温性能不仅与密封圈的材料有关,还与密封圈的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现有的密封圈结构单一、在高温场合中使用时散热效果不佳,故密封圈的耐高温性能还需进一步提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高温密封圈,其通过改进密封圈的结构,来使密封圈更快散热,以实现密封圈具有更好的耐高温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耐高温密封圈,包括一体结构的上本体和下本体,所述上本体设于下本体的上方,且所述上本体和下本体之间形成有可以封闭的空腔,所述空腔上方的上本体上形成有与所述空腔相通的第一散热孔。
优选地,所述上本体向空腔方向凹陷形成第一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将空腔分隔成左腔室和右腔室,所述左腔室和右腔室上方的上本体上形成有分别与所述左腔室和右腔室相通的所述第一散热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部正下方的下本体上形成有第二散热孔,密封圈安装后,所述上本体被挤压使所述第一密封部封闭第二散热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部底部的横截面呈弧形,所述下本体的顶部向下凹陷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密封部相对应的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二散热孔位于第二密封部上。
优选地,所述上本体和下本体为环状结构,所述第一散热孔和第二散热孔沿着所述上本体和下本体环形阵列设置。
优选地,所述下本体的内侧向上延伸形成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上本体固接在一起,所述上本体的外侧向下延伸形成第三密封部,所述第三密封部底部的横截面呈弧形,所述下本体的顶部向下凹陷形成有与所述第三密封部相对应的第四密封部,密封圈安装后,所述上本体被挤压使所述第三密封部封闭第四密封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背景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本体和下本体之间形成有空腔,空腔上方的上本体上形成有与空腔相通的第一散热孔,密封圈上产生的热量可以由空腔往第一散热孔散出,经过对密封圈结构的改进,密封圈散热更快,从而使密封圈具有更好的耐高温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上本体,110.第一散热孔,120.第一密封部,130.第三密封部;
200.下本体,210.第二散热孔,220.第二密封部,230.连接部,240.第四密封部;
310.左腔室,320.右腔室。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瑞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瑞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64567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机氟盐产品干燥用滚筒动态密封装置
- 下一篇:新型机械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