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数据串行高速交换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920657175.8 | 申请日: | 2019-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847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3 |
发明(设计)人: | 郑陆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微程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042 | 分类号: | G05B19/042 |
代理公司: | 31001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翁若莹 |
地址: | 20180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处理器 本实用新型 高速交换 数据串行 控制线 电路 设备通信管理 双网冗余通信 生产成本低 通信控制器 产品设计 数据交换 数据总线 系统调试 硬件结构 硬件设计 用户需求 控制器 维修 升级 维护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数据串行高速交换电路,其特征在于,硬件结构包括ARM1处理器、ARM2处理器、FRAM数据存储器,ARM1处理器、ARM2处理器分别通过I2C数据总线和FRAM数据存储器相连,ARM1处理器和ARM2处理器之间分别通过INT控制线、DRDY控制线相连。本实用新型的ARM处理器间数据交换快速、可靠,硬件设计简单、可靠,生产成本低,系统调试、维护、维修、升级方便。并且由于ARM处理器带有多个UART通信接口,根据用户需求,改变产品设计方便,设计双网冗余通信控制器也很简单,从而提高了设备通信管理能力,增强了设备的适用性。实现在通信控制器中二个ARM处理器之间数据串行高速交换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数据串行高速交换电路,尤其涉及通信控制器中二个ARM处理器之间数据串行高速交换的实现,属于工业生产控制过程中,计算机监控装置和智能远程I/O数据采集装置的数据通信领域。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控制过程中,为了节约信号电缆及工程安装费用,采用智能远程I/O数据采集装置就地方式安装,并把数据采集装置通过双绞线相连组成分布式测量系统,然后通过现场通信总线把测量数据传输到控制室监控装置。由于智能远程I/O数据采集装置的测量数据是以数字量方式远程传输,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优点,并且现场安装工程成本低,因此被工业生产过程广泛采用。
为了更好地实现计算机监控装置和智能远程I/O数据采集装置之间的数据通信,往往用通信控制器来进行中继通信服务管理。由于通信控制器一般采用双CPU工作方式,提高了数据通信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图1为采用传统技术的通信控制器原理框图,系统硬件结构主要由二个MCU微处理器、一个8K字节容量的双口RAM电路组成。其中,微处理器MCU1与双口RAM的数据读写由地址总线A0L~A12L、数据总线D0L~D7L和控制线C0L~C4L配合完成;微处理器MCU2与双口RAM的数据读写由地址总线A0R~A12R、数据总线D0R~D7R和控制线C0R~C4R配合完成。
其工作过程为:
微处理器MCU1通过RS485现场总线网络,以主从通信方式请求得到现场智能远程I/O数据采集装置的测量数据,写到双口RAM中,微处理器MCU2根据分布式控制系统DCS请求命令,从双口RAM中取出数据,通过相应的RS485现场总线网络传送给DCS系统。
采用这种硬件结构,系统通信数据更新时间由微处理器MCU1从智能远程I/O数据采集装置得到测量数据决定。以通信波特率57600bps,通信方式8位数据位,1位起始位,1位校验位,1位停止位为例,一次通信64个字节的数据大约需要13毫秒时间(64*11/57600≈0.013秒),再考虑通信超时时间余量,每台设备通信时间周期定为30毫秒,这样得到64台智能远程I/O数据采集装置的测量数据大约需要2秒种。
由于微处理器MCU1与双口RAM采用总线连接方式,微处理器MCU1把通信得到的数据写入双口RAM的时间可以忽略不计。但总线连接方式,微处理器MCU1、微处理器MCU2与8K字节容量的双口RAM的连接线分别有26根,导致PCB线路板设计复杂,线路板设计尺寸也不能做得很小,硬件成本高,并且如果应用中需要更改双口RAM的数据存储容量(比如8K字节升级到16K字节),则硬件需要重新设计,增加产品研发周期和成本,后期产品维修也困难。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微程电气设备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微程电气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65717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