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便携式双功能胸腔引流瓶有效
申请号: | 201920661891.3 | 申请日: | 2019-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991684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0 |
发明(设计)人: | 陈均;张文林;向家勇;母存富;张熠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均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28017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调压腔室 主瓶体 进气管接口 排气管接口 胸腔引流瓶 底部壁体 盖体 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 嵌套式结构 一体式结构 便于携带 负压接口 功能转换 上口螺纹 调压管 双功能 引流管 引流瓶 引流腔 引流液 主瓶 联接 清洗 体内 | ||
一种便携式双功能胸腔引流瓶,包括可收集引流液的主瓶体、调压腔室,主瓶体设有引流管和排气管接口,调压腔室设有负压接口、调压管、进气管接口,排气管接口与进气管接口相连通,所述调压腔室套设于主瓶体内构成嵌套式结构,所述调压腔室的底部壁体与主瓶体的底部壁体是一体式结构,所述调压腔室设有盖体,盖体通过密封圈与调压腔室的上口螺纹联接。一种实施例是,还包括设于主瓶体下端的第一阀及设于调压腔室底部的第二阀。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引流腔室与调压腔室的一体式集成,具有便于携带的功能,第一阀与第二阀的设置,便于清洗和重复使用,本装置还可在普通引流瓶和胸腔引流瓶之间实现功能转换。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便携式双功能胸腔引流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胸腔排气排液的问题,胸腔引流瓶应运而生,胸腔闭式引流是将引流管一端放入胸腔内,而另一端接入较低位置的水封瓶,实现排出气体和收集引流液,促进余肺扩张,重建胸腔内的负压,胸腔闭式引流技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广泛的应用于血胸、气胸、脓胸的引流及开胸术后,对于疾病的治疗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胸腔积气、积液患者的快速康复,达到在更短的时间内重建胸腔内负压,以及针对使用带针套管的微创引流,往往需要使用负压吸引增强引流效果。负压吸引装置一般采用三瓶结构或双瓶结构形式。三瓶结构包括积液瓶、水封瓶和调压瓶;双瓶结构是将积液瓶与水封瓶合并,与调压瓶组配而成。常规临床应用需医生自行制作负压吸引装置,其制作没有配套的工具和连接管道,耗时长,容易耽误诊治,且装置冗长不利于护理,轻症患者如厕等日常活动也极为不方便。临床实践中需要一种便携式胸腔引流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双功能胸腔引流瓶。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可收集引流液的主瓶体、调压腔室,主瓶体设有引流管和排气管接口,调压腔室设有负压接口、调压管、进气管接口,排气管接口与进气管接口相连通,所述调压腔室套设于主瓶体内构成嵌套式结构,所述调压腔室的底部壁体与主瓶体的底部壁体是一体式结构,所述调压腔室设有盖体,盖体设有第一螺纹接口,调压腔室的上口设有与第一螺纹接口相配的第二螺纹接口,盖体通过密封圈与调压腔室的上口螺纹联接。
其原理是:本装置的主瓶体是一个环形腔,环形腔可收集由引流管流出的引流液,盖体与调压腔室的上口螺纹联接,达到气密式密封效果。当需要负压吸引时,排出的气体经排气管、进气管接口进入调压腔室,再由负压接口通过负压系统排出。调压腔室可自动调节负压的大小维持在安全范围,可避免过大的负压导致肺组织的损伤。本装置实现了引流腔室与调压腔室集成为一体式结构,解决了原装置结构由多个瓶体管线连接带来的装置冗长问题,实现了便于携带的功能。从负压接口断开负压系统,同时排气管与进气管断开连接,即可转换成普通引流瓶常规常压引流,此时引流排出的气体通过排气管接口排出。
一种改进是,还包括设于主瓶体下端的第一阀及设于调压腔室底部的第二阀。第一阀与第二阀的设置,便于清洗和更换底液。
另一种改进是,还包括一个电动气泵,电动气泵的进气口与所述负压接口相连接。采用这种结构提供负压,不需连接中心负压极或与负压引流机,便于患者下床活动,利于提早康复。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1、本装置实现了引流腔室与调压腔室的一体式集成,解决了原装置结构的装置冗长问题,实现了便于携带的功能。2、第一阀与第二阀的设置,便于清洗和更换底液。3、本装置可在普通引流瓶和胸腔引流瓶之间实现功能转换,有双功能效果。从负压接口断开负压系统,可转换成普通引流瓶,进行常规常压引流。4、设置的调压腔室,可自动调节负压的大小并维持在安全范围,可避免过大的负压导致肺组织的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均,未经陈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66189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胸腔引流袋
- 下一篇:负压治疗用连接装置及负压吸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