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连接件及电池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920682933.1 | 申请日: | 2019-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4037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7 |
发明(设计)人: | 宿永强;唐彧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26 | 分类号: | H01M2/26 |
代理公司: | 35219 福州市景弘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林祥翔;张忠波 |
地址: | 3521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容纳槽 第二连接部 柔性导电带 金属端子 连接件 限位凸起 固定件 电池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 第一连接部 电池模块 电极端子 任意弯曲 限位凸部 凸出 侧壁 伸入 贯穿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连接件及电池模块,连接件包括:柔性导电带、两个金属端子以及固定件,金属端子包括与电极端子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以及与柔性导电带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其中,第二连接部具有容纳槽和第一限位凸部,容纳槽的宽度大于厚度,柔性导电带的端部伸入容纳槽内并与容纳槽固定连接;第一限位凸起具有两个,两个第一限位凸起设置于第二连接部的两侧,且沿所述容纳槽的厚度方向凸出第二连接部的表面;固定件贯穿容纳槽的侧壁,并分别与第二连接部以及柔性导电带连接。本连接件可任意弯曲,且柔性导电带与金属端子连接强度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连接电池电极的连接件及电池模块。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电池模块中通常具有两个以上的电池单体,两个以上的电池单体按一定方式排列设置且通过汇流条相互电连接。然而,电池单体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膨胀,使相邻电池单体的电极端子的间距变大,从而易导致汇流条撕裂或连接失效等问题。因此,为了防止汇流条撕裂或连接失效,在一些技术方案中采用柔性导电带制作汇流条,即在柔性导电带的两端分别设置金属连接端子,通过金属连接端子与电池单体的电极端子连接固定连接,并使柔性导电带的长度大于所连接的两个电极端子的间距。然而,柔性导电带的是柔性的,不易受力,从而导致柔性导电带与金属连接端子连接困难且连接强度低,影响电池单体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连接件,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柔性导电带与金属连接端子连接强度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提供了一种连接件,包括:
柔性导电带;
两个金属端子,一个所述金属端子与所述柔性导电带的一端连接,另一个所述金属端子与所述柔性导电带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两个金属端子都具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连;
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金属端子的一端,用于与电池的电极端子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金属端子的另一端,所述第二连接部具有容纳槽和第一限位凸起;所述容纳槽的宽度大于厚度,所述柔性导电带的端部伸入所述容纳槽内并与所述容纳槽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限位凸起具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限位凸起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两侧,并且所述第一限位凸起沿所述容纳槽的所述厚度方向凸出第二连接部的表面;以及
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位于两个所述第一限位凸起之间,并且所述固定件贯穿所述容纳槽的侧壁,并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以及所述柔性导电带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容纳槽中部的厚度小于两侧的厚度,并且所述容纳槽的内壁与所述柔性导电带的表面连接。
进一步的,沿所述容纳槽的厚度方向,所述容纳槽的内壁距第二连接部表面的距离小于5mm。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第二限位凸起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相对的表面,且沿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厚度方向凸出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限位凸起具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限位凸起分别位于第二连接部宽度方向的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柔性导电带由金属线编织而成,所述金属线为铜线或铝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为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柔性导电带包括: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为弧形带状结构;以及
两个连接端部,所述两个连接端部位于所述主体部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连接端部伸入至所述容纳槽内与所述容纳槽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中部,且沿第一连接部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一连接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68293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动力极耳自动贴胶装置
- 下一篇:极耳式顶盖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