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3D打印汽车导流板有效
申请号: | 201920689624.7 | 申请日: | 2019-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988864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3 |
发明(设计)人: | 申超;全斌义;雷振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1/08 | 分类号: | B60K11/08;B29C64/20;B29C64/209;B33Y30/00 |
代理公司: | 31264 上海波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燕娟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打印 导流板本体 硬质 汽车导流板 软质密封部 本实用新型 连接结构 连续堆叠 密封层 多层导流板 多层密封层 热气回流 周边部件 配合处 配合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3D打印汽车导流板,包括3D打印硬质导流板本体和与3D打印硬质导流板本体相连的3D打印软质密封部,3D打印硬质导流板本体由多层导流板本体层连续堆叠而成,3D打印软质密封部由多层密封层连续堆叠而成,各导流板本体层的靠近密封层的一端分别与各密封层的靠近导流板本体层的一端相互配合而形成连接结构,3D打印硬质导流板本体和3D打印软质密封部通过连接结构而相互连接。本实用新型的3D打印汽车导流板能消除汽车导流板与周边部件的配合处的间隙,从而能避免热气回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3D打印汽车导流板。
背景技术
汽车前格栅是安装在汽车前部的部件,其是外界空气与发动机舱的通道,空气通过前格栅进入发动机舱,带走发动机舱内的散热器的热量,从而对散热器进行降温。而在发动机舱与前格栅之间,通常会安装一导流板,该导流板主要用于对空气进行导流。
现有技术中,汽车的导流板主要由普通的硬胶塑料制成,由于导流板材质较硬,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导流板易发生翘曲变形,导致导流板与周边部件的配合处产生间隙,从而导致怠速或低速工况时的热气回流(热气回流指车辆在高负荷工作后进入怠速或低速工况时,由于此时发动机舱内只有风扇进行强迫对流,受发动机舱结构的影响,风扇吹出的热风经过前端的各种间隙回流到冷却模块前侧,使得冷却模块前侧进口温度升高),严重影响发动机的冷却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消除汽车导流板与周边部件的配合处间隙,从而能避免热气回流的3D打印汽车导流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3D打印汽车导流板,包括3D打印硬质导流板本体和与3D打印硬质导流板本体相连的3D打印软质密封部,3D打印硬质导流板本体由多层导流板本体层连续堆叠而成,3D打印软质密封部由多层密封层连续堆叠而成,各导流板本体层的靠近密封层的一端分别与各密封层的靠近导流板本体层的一端相互配合而形成连接结构,3D打印硬质导流板本体和3D打印软质密封部通过连接结构而相互连接。
进一步地,多层导流板本体层的靠近密封层的一端形成有多个第一嵌接部,多层密封层的靠近导流板本体层的一端形成有多个第二嵌接部,第一嵌接部和第二嵌接部相互嵌接,形成连接结构。
进一步地,多层导流板本体层包括若干第一导流板本体层和若干第二导流板本体层,第一嵌接部包括形成于若干第一导流板本体层末端的若干第一凸部、以及形成于若干第二导流板本体层末端的若干第二凹部,多层密封层包括若干第一密封层和若干第二密封层,第二嵌接部包括形成于若干第一密封层末端的若干第一凹部、以及形成于若干第二密封层末端的若干第二凸部,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分别嵌入至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中,形成连接结构。
进一步地,若干第一凸部与若干第二凹部沿3D打印硬质导流板本体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若干第一凹部与若干第二凸部沿3D打印软质密封部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若干第一凸部相较于若干第二凹部向外凸伸的距离为5-10mm,若干第一凹部相较于若干第二凸部向内缩进的距离为5-10mm。
进一步地,第一嵌接部和第二嵌接部的纵截面均为U字型,且第一嵌接部和第二嵌接部的开口朝向相对。
进一步地,导流板本体层包括由导流板本体层的末端以垂直于导流板本体层的方式延伸的第一边、以及由第一边的末端垂直第一边且朝向导流板本体层延伸的第二边,密封层包括由密封层的末端以垂直于密封层的方式延伸的第三边、以及由第三边的末端垂直第三边且朝向密封层延伸的第四边,第一嵌接部包括第二边以及形成于导流板本体层、第一边和第二边之间的第一凹槽,第二嵌接部包括第四边以及形成于密封层、第三边和第四边之间的第二凹槽,第二边嵌入至第二凹槽内,第四边嵌入第一凹槽内。
进一步地,导流板本体层和密封层的层厚均为0.2-0.4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68962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 下一篇:一种镀锌加油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