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侧碰应力吸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690299.6 | 申请日: | 2019-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9141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发明(设计)人: | 王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卡迪恩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42 | 分类号: | B60R19/42;B60R19/18 |
代理公司: | 上海宏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97 | 代理人: | 赵朋晓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应力 吸收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车辆侧碰应力吸收装置,本实用新型涉及应力吸收装置技术领域,车辆侧碰应力吸收装置包括:缓冲组件,缓冲组件包括第一吸收垫、第二吸收垫以及底垫,且第二吸收垫夹在第一吸收垫和底垫之间,第一吸收垫位于第二吸收垫上方,且底垫熔接于第二吸收垫下方,第一吸收垫与缓冲组件之间固定有至少五个均匀排布的压缩弹簧,且第一吸收垫和第二吸收垫之间贴合有弹性垫,底垫表面中间开有至少五个构成一排的通气孔,缓冲组件上表面中间开有方槽,且方槽内嵌入有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括主吸盘和副吸盘,且主吸盘位于连接组件上表面中心位置;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增加一个缓冲过程,保证应力能够完全被装置吸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应力吸收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车辆侧碰应力吸收装置。
背景技术
物体由于外因(受力、湿度、温度场变化等)而变形时,在物体内各部分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内力,以抵抗这种外因的作用,并试图使物体从变形后的位置恢复到变形前的位置,在所考察的截面某一点单位面积上的内力称为应力。同截面垂直的称为正应力或法向应力,同截面相切的称为剪应力或切应力。
现有的车辆侧碰应力吸收装置,在吸收应力的过程中,由于缺少缓冲的过程,进而容易导致应力不易被完全吸收,使得装置的吸收效果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车辆侧碰应力吸收装置,给予装置在吸收过程中一个缓冲的过程,使得应力被完全吸收。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车辆侧碰应力吸收装置,所述车辆侧碰应力吸收装置包括:
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包括第一吸收垫、第二吸收垫以及底垫,且所述第二吸收垫夹在第一吸收垫和底垫之间,所述第一吸收垫位于第二吸收垫上方,且所述底垫熔接于第二吸收垫下方,所述第一吸收垫与缓冲组件之间固定有至少五个均匀排布的压缩弹簧,且所述第一吸收垫和第二吸收垫之间贴合有弹性垫,所述底垫表面中间开有至少五个构成一排的通气孔。
优选的,所述缓冲组件上表面中间开有方槽,且所述方槽内嵌入有连接组件。
优选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主吸盘和副吸盘,且所述主吸盘位于连接组件上表面中心位置,所述副吸盘设有两个并分别平行于主吸盘左右两侧。
优选的,所述主吸盘和副吸盘均包括连杆和弹簧,且所述连杆垂直插接于主吸盘和副吸盘末端并与连接组件表面固定为一体,所述弹簧嵌入于连杆内部中间。
优选的,所述缓冲组件上表面四角均开有通孔,且四个所述通孔内均插接有弹簧杆,所述弹簧杆上下两端均贴合有橡胶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种车辆侧碰应力吸收装置,将主吸盘和副吸盘均吸附在需要吸收应力的平面上,通过其中的连杆和弹簧,能够增加主吸盘和副吸盘与连接组件之间的弹力,同时也能够增加装置的缓冲效果,利用第一吸收垫与缓冲组件之间的压缩弹簧能够提高第一吸收垫和缓冲组件之间的弹性空间,再利用第一吸收垫和第二吸收垫之间的弹性垫可以起到一个传递应力的作用,并且通过弹性垫和压缩弹簧能够进一步加强装置的缓冲效果,有利于提高吸收装置的吸收率,而通过底垫中的通气孔能够将应力释放出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缓冲组件;101-方槽;102-通孔;103-弹簧杆;104-橡胶圈;105-第一吸收垫;106-压缩弹簧;107-第二吸收垫;108-弹性垫;109-底垫;110-通气孔;2-连接组件;201-主吸盘;202-连杆;203-弹簧;204-副吸盘。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卡迪恩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卡迪恩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6902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