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排烟风道用烟气净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690864.9 | 申请日: | 2019-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8417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2 |
发明(设计)人: | 贾沛;常玉锋;曹启鑫;周航;丁建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47/00 | 分类号: | B01D47/00;B01D53/18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郑梦阁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风道 烟气 净化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排烟风道用烟气净化装置,包括壳体、上花板、吸收筒、旋流柱、进水管、布水环、上花板、下花板、挡水板和排污口,吸收筒密封固定在上花板和下花板之间且其外部套有壳体,吸收筒的内壁形成一两端开口的腔室,吸收筒顶部环绕其腔室设有凹槽形的布水环,布水环溢出的水在吸收筒内壁形成水膜,进水管插入壳体中且与布水环连通,旋流柱架设于吸收筒的腔室中且其两端与上花板和下花板固定连接,吸收筒内侧腔室中设有挡水板,挡水板和下花板密封连接,下花板密封固定在壳体上且开设有排污口,沿吸收筒流下的水汇集后经排污口排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排烟风道用烟气净化装置,其净化效率高、阻力低且结构简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排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排烟风道用烟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消防排烟系统一般由排烟管道、管井、防火阀门、开关设备、送、排风机、控制装置等设备组成,是高层建筑、地下建筑、工业厂房等建筑中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可缺少的消防安全设施。
消防规范中规定当排烟支管烟道内烟气温度超过280℃,将自动关闭该支管的排烟防火阀,该排烟支管无法继续排烟;当排烟风机入口总管温度超过280℃时,将自动关闭总管排烟防火阀,排烟风机自动停止运转,影响火场烟气的及时排出,因此机械排烟系统只在烟气温度为280℃以下的范围内有效。同时,排烟系统的风道必须采用不燃材料,且在穿越吊顶、防火墙等部位时还需采用不燃隔热材料隔断、封堵,防火等级较高,增加了管线的成本。以及,无任何降温、净化措施的高温烟气通过排烟风机直接排到大气中去,高温烟气不仅加速了排烟风机的磨损,同时若排烟口附近的安全距离不够,高温烟气在排出过程中也可能会引燃周边的低燃点可燃物,造成二次火灾。此外,建筑火灾烟气中不仅含有大量的CO2、CO,H2O,残炭颗粒等,同时还有HCl,HCN,以及醛类、醚类等有毒有害气体,若不采取净化措施直接排到室外大气中去,还会造成空气污染。但是,现有的排烟系统净化设施其净化效率差、本体阻力大、结构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净化效率高、阻力低、结构简单的排烟风道用烟气净化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排烟风道用烟气净化装置,包括壳体、上花板、吸收筒、旋流柱、进水管、布水环、上花板、下花板、挡水板和排污口,其中,
所述吸收筒密封固定在上花板和下花板之间且其外部套有壳体,吸收筒的内壁形成一两端开口的腔室,吸收筒顶部环绕其腔室设有凹槽形的布水环,布水环溢出的水在吸收筒内壁形成水膜,进水管插入壳体中且与布水环连通,旋流柱架设于吸收筒的腔室中且其两端与上花板和下花板固定连接,吸收筒内侧腔室中设有挡水板,挡水板和下花板密封连接,下花板密封固定在壳体上且开设有排污口,沿吸收筒流下的水汇集后经排污口排出,壳体的底端为进烟风道,壳体的顶端作为净化后烟气的排出口。
优选地,所述吸收壁的下方开设有溢流口,吸收壁的内部中空设置且与溢流孔连通,吸收筒的内壁、挡水板和下花板之间的空间用于汇集沿吸收筒内壁流下的水,阻挡水流进入进烟风道,汇集的水流经过吸收筒下部开设的溢流口进入吸收筒的外壁、下花板和壳体之间形成的空腔,最后通过下花板上的排污口排出。
优选地,所述旋流柱的外侧壁安装有连续的螺旋上升的导流叶片以对烟气产生离心力使其向靠近吸收筒的方向运动。
优选地,所述挡水板包括套于旋流柱外部的圆盘以及用于支撑圆盘且位于其下方的套管,套管的底部与下花板密封连接,套管的外侧壁阻挡水流使水流从排污口排出,圆盘上开设有供烟气通过的进气孔。
优选地,所述吸收筒形成的腔室为圆柱体结构,挡水板的半径比吸收筒的半径小10~30mm,挡水板高出下花板50~100mm。
优选地,多个所述溢流口均布在吸收筒的底端,溢流口的底端与下花板平齐,溢流口的顶端低于挡水板20~3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工程大学,未经武汉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69086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