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管廊结构位移拉线式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698051.4 | 申请日: | 2019-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639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0 |
发明(设计)人: | 范明月;马慧勇;张亮;张雨童;梅源;赵加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西安幸福林带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5/02 | 分类号: | G01B5/02 |
代理公司: | 61200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710075 陕西省西安市新***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撑板 固定柱 触头 位移传感器 支撑台 本实用新型 活动杆 拉线 安装空间 测量装置 滑动连接 结构位移 同一直线 装置结构 拉线式 灵敏度 种管 进度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管廊结构位移拉线式测量装置,包括固定柱,固定柱固定在一段待测结构上,支撑台固定在另一待测结构上;第一支撑板与支撑台之间滑动连接,第二支撑板与支撑台之间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板设置在固定柱和第二支撑板之间;触头固定在第一支撑板上,位移传感器固定安装在第二支撑板上,位移传感器与触头设置在同一直线上;活动杆的两端分别与位移传感器接及触头连接;拉线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固定柱和第一支撑板上;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固定柱和第一支撑板分别对拉线的两端进度固定,将触头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撑板上并通过活动杆将触头与位移传感器连接,本装置结构简单,安装空间尺寸小,操作便捷,成本较低且灵敏度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位移测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管廊结构位移拉线式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在管廊工程中,分段管廊结构间往往会产生一定的错动位移,造成管廊结构变形破坏,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因此在管廊施工过程中需要对位移进行实时测量监测;传统位移计的拉线式位移传感器通过把机械位移转化为可以计量传送的电信号,通过测量输出信号可得出运动物体的位移,但由于综合管廊一般设计长度较长,位移计需求量较大,应用传统位移计进行位移测量时,监测成本较高;且当信号输出线较长时,容易造成测量信号弱,测量精度低。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廊结构位移拉线式测量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测量精度低及位移监测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管廊结构位移拉线式测量装置,包括固定柱、拉线、支撑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位移传感器、活动杆及触头,固定柱固定在一段待测结构上,支撑台固定在另一待测结构上;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分别设置在支撑台的两端,第一支撑板与支撑台之间滑动连接;第二支撑板与支撑台之间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板设置在固定柱和第二支撑板之间;触头固定在第一支撑板上,位移传感器固定安装在第二支撑板上,位移传感器与触头设置在同一直线上;活动杆的一端与位移传感器连接,活动杆的另一端与触头连接;拉线的一端与固定柱固定连接,拉线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支撑台上设置有滑轨,第一支撑板与滑轨上的滑块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支撑台采用凹型支撑台,第一支撑板的底部滑动设置在支撑台的凹槽内。
进一步的,第一支撑板为L型板状结构,第一支撑板包括水平支撑板和竖向支撑板,水平支撑板滑动设置在支撑台上,水平支撑板靠近第二支撑板一侧设置;触头设置在竖向支撑板上,拉线与竖向支撑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拉线采用钢丝绳。
进一步的,固定柱和支撑台分别通过膨胀螺栓分别与两段待测结构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第二支撑板包括左挡板和右挡板,左挡板和右挡板竖向间隔平行设置,位移传感器设置在左挡板和右挡板之间。
进一步的,位移传感器采用百分表或千分表,活动杆与百分表或千分表的移动端连接。
进一步的,两段待测结构为相邻的两段管廊结构或不相邻的两段管廊结构。
与现有技术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
本实用新型一种管廊结构位移拉线式测量装置,通过设置固定柱和第一支撑板分别对拉线的两端进度固定,设置第二支撑板对位移传感器进行定位,将触头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撑板上并通过活动杆将触头与位移传感器连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信号输出线较长而造成的测量信号弱及测量精度低的技术问题,本装置结构简单,安装空间尺寸小,操作便捷,成本较低且灵敏度高。
进一步的,通过将第一支撑板设置为L型结构,提高了第一支撑板与支撑台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西安幸福林带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未经中建西安幸福林带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69805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