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抗震耐高温铅酸蓄电池外壳有效
申请号: | 201920699190.9 | 申请日: | 2019-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753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2 |
发明(设计)人: | 伍意棠;苏汉辉;蔡永雄;王有志;陈榜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赛能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02 | 分类号: | H01M2/02;H01M10/613;H01M10/6551;H01M10/6554;H01M10/12 |
代理公司: | 44268 深圳市君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王永文<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528143 广东省佛山市三***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壳体 金属槽 铅酸蓄电池外壳 本实用新型 电池 减震脚 耐高温 抗震 阀控式铅酸蓄电池 减震 电池内部压力 底部内表面 安全性能 电池壳体 电池外壳 固定螺栓 螺孔连接 两侧面 散热片 散热 包住 螺孔 凸块 匹配 倾倒 储存 膨胀 受损 补充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抗震耐高温铅酸蓄电池外壳,所述电池外壳用于阀控式铅酸蓄电池,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底部内表面设有凸块,壳体外还设有金属槽,金属槽的大小与壳体匹配,并将壳体紧紧包住;金属槽的两侧面及底部设有散热片,底部设有减震脚,减震脚的底部设有螺孔,通过螺孔连接有固定螺栓。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抗震耐高温铅酸蓄电池外壳,可以储存胶体,为电池补充失去的水分,具有散热及较强的抗电池内部压力的功能,能够防止电池壳体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膨胀受损破坏,同时具有减震及防止电池倾倒的功能,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铅酸蓄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抗震耐高温铅酸蓄电池外壳。
背景技术
铅酸电池自法国人普兰特于1859年发明以来,已经经历了近150年的发展历史,常用于交通、通信、电力、军事、航海等领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有技术中,铅酸蓄电池在大于35℃的环境中,每升高10度,电池的寿命就降低一倍,引起电池寿命降低的主要原因有:1、由于温度的升高导致电池失水速度加快,从而加速了铅酸蓄电池以干涸方式失效。酸液干涸是影响铅酸蓄电池寿命的致命因素,从而使得蓄电池不适于在35℃以上高温条件下使用;2、蓄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一般都产生热量。充电时正极产生的氧到达负极,与负极的绒面铅反应时会产生大量的热,如不及时导走就会使蓄电池温度升高。铅酸蓄电池内部压力的平衡主要依靠顶部设置的安全阀将气体排出,但是由于安全阀的数量有限,蓄电池若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其内部积累的热量就难以及时散发出去,就可能导致蓄电池产生过热,水损失加剧,内阻增大,更加发热,产生恶性循环,逐步发展为热失控,最终导致蓄电池失效。同时,由于安全阀排出的气体量太少,难以带走电池内部积累的热量,热失控的巨热将使蓄电池壳体发生严重变形。目前的12V阀控式铅酸蓄电池,都是采用ABS塑壳或PP塑壳,不耐高温,通常情况下,电池外壳在55℃的水浴下三天就发涨变形。
另外,在地震多发区或者电池安装振动较大的平台上时,电池容易发生倾倒,同时由于振动导致内部活性物质脱落,降低电池的使用寿命。
可见,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震耐高温铅酸蓄电池外壳,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铅酸蓄电池外壳散热性能差,电池在高温环境下使用易变形,以及抗震效果差的缺陷。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抗震耐高温铅酸蓄电池外壳,所述电池外壳用于阀控式铅酸蓄电池,包括壳体,其中,所述壳体的底部内表面设有凸块,壳体外还设有金属槽,金属槽的大小与壳体匹配,并将壳体紧紧包住;金属槽的两侧面及底部设有散热片,底部设有减震脚,减震脚的底部设有螺孔,通过螺孔连接有抗震螺栓。
所述抗震耐高温铅酸蓄电池外壳中,所述凸块的高度为电池极板高度的10%~15%。
所述抗震耐高温铅酸蓄电池外壳中,所述金属槽的侧壁为带孔网状金属平板。
所述抗震耐高温铅酸蓄电池外壳中,所述减震脚为橡胶。
所述抗震耐高温铅酸蓄电池外壳中,所述金属槽侧面的散热片中间设有一个M5孔。
所述抗震耐高温铅酸蓄电池外壳中,所述壳体底部的厚度大于侧壁的厚度。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抗震耐高温的铅酸蓄电池外壳,通过在电池壳体上设置的凸块及金属外壳,能够使电池在高温环境下使用时自动补偿水分,使电池的极群保持在贫液状态,利于氢离子和氧离子结合生成水,而又不会发生热失控现象,进而防止电池壳体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膨胀受损破坏,同时所述外壳具有较好的散热功能,并且能防止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倾倒。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赛能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佛山赛能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69919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