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酵罐的换热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0699421.6 | 申请日: | 2019-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5109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7 |
发明(设计)人: | 张锦飞;戴悦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加倍化工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M1/02 | 分类号: | C12M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6363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酵 机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酵罐的换热机构,呈环形阵列布设于发酵罐的内周侧,所述的换热机构包括换热管、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固定架和支撑架;所述的支撑架为若干个且由上至下相隔固定在发酵罐的内侧壁上,所述的固定架与支撑架固定连接,所述的换热管呈螺旋形结构且竖直设置于发酵罐内的一侧并与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换热管的下端连通,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穿出发酵罐并用于冷却介质输入;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换热管的上端连通,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穿出发酵罐并用于冷却介质输出。该方案换热效果好、能适用于不同发酵环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酵罐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酵罐的换热机构。
背景技术
在发酵罐制作过程中,内部冷却系统是控制、平衡菌体生长时产生发酵热而造成发酵液温度不断升高的必须组件;一直沿用的冷却系统是内部通冷却循环水的管道,在冷却管道内部循环水的流动的过程中,管壁和发酵液进行热交换带走发酵热量;行业内用得最多的是列管式、集束式、大螺旋管式;上述冷却管形式存在一些缺陷、弊病和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效果好、能适用于不同发酵环境的发酵罐的换热机构。
为了实现上述的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发酵罐的换热机构,呈环形阵列布设于发酵罐的内周侧,所述的换热机构包括换热管、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固定架和支撑架;所述的支撑架为若干个且由上至下相隔固定在发酵罐的内侧壁上,所述的固定架与支撑架固定连接,所述的换热管呈螺旋形结构且竖直设置于发酵罐内的一侧并与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换热管的下端连通,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穿出发酵罐并用于冷却介质输入;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换热管的上端连通,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穿出发酵罐并用于冷却介质输出。
进一步,所述的固定架为板状结构且其上下两端分别对应延伸至换热管的上下两端并与换热管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管位于发酵罐外的端部上还设有竖直向下的支路且该支路上连接有阀门。
进一步,所述的发酵罐内具有搅拌机构,所述的搅拌机构包括搅拌轴和若干个固定连接在搅拌轴上的搅拌浆,其中,至少有一个搅拌浆对应设于换热管的上下端之间一侧。
进一步,所述的换热管为一对,所述的第二连接管对应为一对且与一对换热管的上端一一对应并连接,所述的换热机构还包括汇流管,所述汇流管的一端与一对换热管上端连接的一对第二连接管对应连接,且汇流管的另一端延伸出发酵罐外并用于输出冷却介质。
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本方案通过将换热管设置成螺旋型结构,增加了换热管的长度,使得换热管中可以通入更多的换热介质到发酵罐内,使其发酵罐的换热比得到提高,从而解决了传统直列管、集束式换热管的部分局限性问题,另外,本方案的换热机构还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能适用于不同发酵环境,另外,本实用新型方案还具有如下优点:
1、能够放空换热管内部的循环冷却介质,发酵罐空消时避免了汽震现象。
2、换热比可以做到2以上。
3、该形式的换热管能够通过变异组合来适应不同流量、流速要求的工艺环境,改变螺旋管的线程数,多线程并联运行,可以灵活改变其循环水的流速、流量。
4、每组螺旋管相当于一个导流筒,对发酵液的循环流动换热过程起到有序导向作用,避免发酵液的无序混流而造成的降低换热的均匀性。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加倍化工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南通加倍化工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6994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混凝土试模辅助计量工具
- 下一篇:乘客输送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