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油田用抽油机油管电磁加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706137.7 | 申请日: | 2019-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3339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7 |
发明(设计)人: | 周封;任冬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B43/24 | 分类号: | E21B43/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80 黑龙江省哈*** | 国省代码: | 黑龙;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形加热管 抽油管 本实用新型 环形固定板 固定杆 内侧壁 电磁加热装置 内侧圆周壁 侧壁圆周 从上至下 环形电磁 加热效果 石油采集 外侧圆周 抽油杆 抽油机 加热丝 腔侧壁 管壁 油管 连通 开口 节能 油田 延伸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采集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油田用抽油机油管电磁加热装置,包括抽油管以及设置在其内部的抽油杆,所述抽油管的管壁的内部设有型腔,所述抽油管的内侧壁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环形加热管,多个所述环形加热管的外侧圆周壁均设有开口,多个所述环形加热管的侧壁圆周壁均与抽油管的内侧壁连通,多个所述环形加热管的内部均设有环形电磁加热丝,抽油管的型腔侧壁与多个环形加热管的位置对应处均固定设有环形固定板,多个环形固定板的内侧圆周壁均固定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固定杆,多个固定杆的另一端分别延伸至对应环形加热管的内部。本实用新型加热效果佳,且能够节能电能,利于被广泛的推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采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油田用抽油机油管电磁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石油是深埋在地下的流体矿物。最初人们把自然界产生的油状液体矿物称石油,把可燃气体称天然气,把固态可燃油质矿物称沥青。随着对这些矿物研究的深入,认识到它们在组成上均属烃类化合物,在成因上互有联系,因此把它们统称为石油。1983年9月第11次世界石油大会提出,石油是包括自然界中存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烃类化合物以及少量杂质组成的复杂混合物。所以石油开采也包括了天然气开采。石油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石油是重要能源,同煤相比,具有能量密度大(等重的石油燃烧热比标准煤高50%)、运输储存方便、燃烧后对大气的污染程度较小等优点。从石油中提炼的燃料油是运输工具、电站锅炉、冶金工业和建筑材料工业各种窑炉的主要燃料。以石油为原料的液化气和管道煤气是城市居民生活应用的优质燃料。飞机、坦克、舰艇、火箭以及其他航天器,也消耗大量石油燃料。因此,许多国家都把石油列为战略物资。
目前在稠油、高凝油和凝析气等特殊油气藏的油井的实际开采过程中,常发生因油稠、结蜡、负荷过重而导致抽油杆卡死、断脱等不能正常生产的现象,严重影响到产量和采收率。在现有的各种解决方案中,对石油油管进行加热不仅可以改善原油的流动性,起到增产的效果,并且能同时解决举升、回压问题,因此对石油油管进行加热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措施。
然而在现有的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加热的相关技术中,主要是将电热丝缠绕于油管之上,通过加热油管来间接加热油管内的原油,这种电磁感应加热方式虽然能够对石油进行加热,但是由于油管的导热性能不佳,降低了石油的加热效果,而且耗费了大量电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主要是将电热丝缠绕于油管之上,通过加热油管来间接加热油管内的原油,这种电磁感应加热方式虽然能够对石油进行加热,但是由于油管的导热性能不佳,降低了石油的加热效果,而且耗费了大量电能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油田用抽油机油管电磁加热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油田用抽油机油管电磁加热装置,包括抽油管以及设置在其内部的抽油杆,所述抽油管的管壁的内部设有型腔,所述抽油管的内侧壁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环形加热管,多个所述环形加热管的外侧圆周壁均设有开口,多个所述环形加热管的侧壁圆周壁均与抽油管的内侧壁连通,多个所述环形加热管的内部均设有环形电磁加热丝。
优选的,所述抽油管的型腔侧壁与多个所述环形加热管的位置对应处均固定设有环形固定板,多个所述环形固定板的内侧圆周壁均固定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固定杆,多个所述固定杆的另一端分别延伸至对应所述环形加热管的内部,且多个所述固定杆的杆壁均开设有通孔,多个所述固定杆均通过通孔与电磁加热丝的外壁固定套接。
优选的,所述抽油杆的杆壁固定设有多个呈交错设置的挡杆。
优选的,多个所述环形加热管均采用铝制成。
优选的,多个所述环形电磁加热丝均通过导线与外部的电源电性连接。
优选的,多个所述固定杆均采用碳材料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油田用抽油机油管电磁加热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未经哈尔滨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70613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