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污泥减量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716983.7 | 申请日: | 2019-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045791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5 |
发明(设计)人: | 许以农;彭辉;陆斌;黄兆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津膜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13 | 分类号: | C02F11/13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杨文科 |
地址: | 312030 浙江省绍兴***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泥 量化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废处理设备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污泥减量化装置,包括壳体、进料口以及出料口,进料口上设置有污泥挤出机,污泥挤出机包括设置在进料口上的挤出箱、两根输送辊、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输送辊上的加压杆、两根成型辊,以及设置在挤出箱上用于驱使输送辊与成型辊转动的动力组件,两根输送辊上的加压杆交错设置,且加压杆上还设置呈弧形的加压片,加压片内凹的一面为用于输送污泥的加压面。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效果:加压杆在转动时将会带动加压片一同运动,从而便于将污泥朝成型辊一侧运输,污泥运动至成型辊之间,将会被挤压,能使得污泥在进入壳体内前将其打散,增加污泥烘干接触面积,提高污泥烘干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废处理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污泥减量化装置。
背景技术
污泥是污水处理过程中的产物,是一种固态、半固态和液态的废弃物,其数量约占污水处理量的0.3%~0.5%,污泥中除了含有灰分和大量水分(95%~99%)外,还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病原微生物、细菌、寄生虫卵、挥发性物质、重金属、盐类,以及植物营养素(氮、磷、钾)等。其体积庞大,易腐化,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目前生产企业一般将污泥做初步脱水后外运处理。公布号为CN107586002A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污泥烘干处理装置,包括烘干管体、支撑所述烘干管体的两个支撑体、入料口和出料口,所述烘干管体呈胶囊状且从外至内依次包括金属壳体、隔热层、加热层和加热腔;所述入料口和出料口位于所述烘干管体的两端;所述两个支撑体的高度不同,且靠近所述入料口的所述支撑体高于靠近所述出料口的高度;所述加热腔内具有至少两个筛网单元,所述筛网单元由筛网支撑环、支撑筋以及支撑环与支撑筋之间的金属筛网构成,所述筛网单元可通过相应的所述壳体的半弧形开口抽出或者插入,且所述支撑环与所述支撑筋能够被电加热。污泥通过入料口进入至烘干管体中,通过电加热对污泥进行烘干,从而使得污泥中的水分排出,并使得污泥从出料口中排出,起到了减量污泥的效果。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污泥在进入至此种装置时,污泥将会呈团状掉落至烘干管体中,在对污泥进行烘干时,外层污泥直接与外界热空气接触,其烘干效果较好,而热量逐渐传递至内层污泥时将会产生损耗,内层的污泥无法较好地烘干,导致污泥整体烘干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泥烘干处理装置,能使得污泥在进入壳体内前将其打散,增加污泥烘干接触面积,提高污泥烘干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污泥减量化装置,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上侧的进料口以及设置在壳体下侧的出料口,所述进料口上设置有污泥挤出机,所述污泥挤出机包括设置在进料口上的挤出箱、两根间隔地转动连接在挤出箱内的输送辊、若干根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输送辊上且用于向下输送污泥的加压杆、两根间隔地转动连接在挤出箱内且位于输送辊下方的成型辊,以及设置在挤出箱上用于驱使输送辊与成型辊转动的动力组件,两根所述输送辊上的所述加压杆交错设置,且所述加压杆上还设置呈弧形的加压片,所述加压片内凹的一面为用于输送污泥的加压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泥首先掉落至挤出箱中,动力组件驱使两根输送辊转动后,加压杆将会随之转动,并向下输送污泥,由于加压杆交错设置,能够减小在输送过程中污泥从间隙中漏出的可能性,并且加压杆在转动时将会带动加压片一同运动,其内凹的加压面抵触在污泥上,从而便于将污泥朝成型辊一侧运输,污泥运动至成型辊之间,将会被挤压,此时被挤压后的污泥进入至壳体中,能使得污泥在进入壳体内前将其打散,增加污泥烘干接触面积,提高污泥烘干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成型辊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若干个成型环槽,两根所述成型辊上的成型环槽交错设置;所述挤出箱侧壁上且位于所述成型辊下侧设置有除泥板,所述除泥板上设置有嵌入在成型环槽内的刮泥凸块;所述挤出箱侧壁上且位于输送辊与成型辊之间设置有密封板,所述密封板上设置有嵌入在成型环槽内的密封凸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津膜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津膜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71698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