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装甲车的履带有效
申请号: | 201920724985.0 | 申请日: | 2019-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88897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3 |
发明(设计)人: | 李杨;曹彤;刘绪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学院 |
主分类号: | B62D55/21 | 分类号: | B62D55/21;B62D55/26 |
代理公司: | 37238 山东博睿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曲成武 |
地址: | 10002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履带板 固定连接座 履带 销杆 摩擦凹槽 防滑座 卡槽 装甲车 橡胶 本实用新型 面积增大 水平状态 固定环 卡接杆 履带轮 左侧面 错落 受力 配合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履带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用于装甲车的履带,包括履带板,所述履带板的顶部开设有摩擦凹槽,所述履带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橡胶防滑座,所述履带板的顶部开设有履带轮卡槽,所述履带板左侧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固定连接座,所述第一固定连接座的左侧面固定安装有第一固定环,所述履带板底部的右侧固定安装有第二固定连接座。该用于装甲车的履带,通过橡胶防滑座和摩擦凹槽的配合可以增加履带板与地面的摩擦力,使得地面形成一个错落的凹槽使得履带板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增大,通过卡接杆和卡槽的配合可以在两个履带板之间处于水平状态式将第一销杆上的力分开,减少第一销杆受力的时间进而保证第一销杆使用的时间更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履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装甲车的履带。
背景技术
履带是指履带式车辆在其上行进的环形链带,是由主动轮驱动、围绕着主动轮、负重轮、诱导轮和托带轮的柔性链环,履带由履带板和履带销等组成,履带销将各履带板连接起来构成履带链环,履带板的两端有孔,与主动轮啮合,中部有诱导齿,用来规正履带,并防止坦克转向或侧倾行驶时履带脱落,在与地面接触的一面有加强防滑筋,以提高履带板的坚固性和履带与地面的附着力。
目前使用的履带之间的连接装置履带板直接通过销杆与另一个履带板进行连接,然而诱导轮的力作用在履带板上时履带板直接与诱导轮相卡接,这样不仅使得履带板的数量增加,而且长时间容易导致履带板之间从销杆与履带板之间进行断裂,不容易进行更换。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装甲车的履带,具备履带板的数量减少,履带板之间的连接方式不是采用简单的销杆连接,增大履带的强度以及更换的简易性的优点,解决了以上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装甲车的履带,包括履带板,所述履带板的顶部开设有摩擦凹槽,所述履带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橡胶防滑座,所述履带板的顶部开设有履带轮卡槽,所述履带板左侧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固定连接座,所述第一固定连接座的左侧面固定安装有第一固定环,所述履带板底部的右侧固定安装有第二固定连接座,所述第二固定连接座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二固定环,所述第二固定环的内部活动插接有第一销杆,所述第一销杆位于第二固定环内侧的外表面活动套装有中间连接板,所述中间连接板的顶部开设有卡槽,所述中间连接板的顶部位于卡槽的两侧固定安装有限制板,所述履带板的右侧固定安装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与卡槽相配合的卡接杆,所述中间连接板右侧的内部活动套装有第二销杆,所述第二销杆位于中间连接板外侧的外表面活动套装有第三固定环,所述第三固定环的侧面固定连接有活动连接座,所述履带板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卡接爪,所述卡接爪的底部与第一销杆的外表面相卡接。
优选的,所述活动连接座的左侧面通过第一固定环与另一履带板的第一固定连接座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中间连接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中间连接板与对应的卡接杆相卡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销杆和第二销杆的外侧端固定安装有销杆固定装置,且固定装置为螺栓或者销座。
优选的,所述摩擦凹槽与履带轮卡槽位于同一竖直面上。
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用于装甲车的履带,通过橡胶防滑座和摩擦凹槽的配合可以增加履带板与地面的摩擦力,使得地面形成一个错落的凹槽使得履带板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增大,通过卡接杆和卡槽的配合可以在两个履带板之间处于水平状态式将第一销杆上的力分开,减少第一销杆受力的时间进而保证第一销杆使用的时间更长。
2、该用于装甲车的履带,通过活动连接座可以使得两个履带板之间进行间接连接进而防止履带板直接使用销杆连接在断裂后难以更换,通过卡接爪可以在两个履带板之间处于水平状态时能与第一销杆之间进行卡接进而将第一销杆两头的力保持平衡,防止出现第一销杆弯曲的情况。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学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7249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