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玉米心叶和茎上蚜虫的观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727243.3 | 申请日: | 2019-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035278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发明(设计)人: | 崔蒙翔;吴建萍;马业林;张婷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太原晋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0 | 代理人: | 任林芳 |
地址: | 030006***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玉米 蚜虫 观察 装置 | ||
一种用于玉米心叶和茎上蚜虫的观察装置,属于昆虫观察装置技术领域,可解决现有玉米蚜虫观察装置不能实现心叶上的观察的问题,包括由纱网制成可围成柱状的套在玉米茎上的网套Ⅰ和由铁网制成的套在玉米心叶的网套Ⅱ,其中,网套Ⅰ的中心设有与网套Ⅱ匹配的开孔,网套Ⅰ的两个连接端分别设有用于连接的拉链,网套Ⅰ的与连接端垂直的另外两侧分别设有沿着网套Ⅰ的卷套,卷套内分别设有穿过卷套并可在卷套内活动的抽拉绳,网套Ⅱ位于网套Ⅰ的开孔处的外侧。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环保。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昆虫观察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玉米心叶和茎上蚜虫的观察装置。
背景技术
玉米蚜,属同翅目,蚜科。俗名麦蚰、腻虫、蚁虫。分布在全国各地。寄主为玉米、高粱、小麦、狗尾草等。成、若蚜刺吸植物组织汁液,引致叶片变黄或发红,影响生长发育,严重时植株枯死。玉米蚜多群集在心叶,为害叶片时分泌蜜露,产生黑色霉状物。别于高粱蚜。在紧凑型玉米上主要为害雄花和上层1-5叶,下部叶受害轻,刺吸玉米的汁液,致叶片变黄枯死,常使叶面生霉变黑,影响光合作用,降低粒重,并传播病毒病造成减产。玉米蚜对玉米产量影响极大。
玉米茎上也分布有许多蚜虫,现有的玉米蚜虫观察装置仅能实现在心叶上的观察,不利于对玉米蚜虫的观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玉米蚜虫观察装置不能实现心叶上的观察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玉米心叶和茎上蚜虫的观察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玉米心叶和茎上蚜虫的观察装置,包括由纱网制成可围成柱状的套在玉米茎上的网套Ⅰ和由铁网制成的套在玉米心叶的网套Ⅱ,其中,网套Ⅰ的中心设有与网套Ⅱ匹配的开孔,网套Ⅰ的两个连接端分别设有用于连接的拉链,网套Ⅰ与连接端垂直的另外两侧分别设有沿着网套Ⅰ的卷套,卷套内分别设有穿过卷套并可在卷套内活动的抽拉绳,网套Ⅱ位于网套Ⅰ的开孔处的外侧。
网套Ⅰ、Ⅱ经由纱网连接。
网套Ⅰ的开孔连接处设有起固定作用的夹子。
所述抽拉绳的长度比网套Ⅰ的周长长。
所述抽拉绳的两端分别延伸在卷套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环保。
2.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网套Ⅰ和网套Ⅱ,不仅可以观察玉米心叶上的蚜虫,还解决了茎上蚜虫的观察问题。
3.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抽拉绳,可根据玉米茎的大小的不同,改变网套Ⅰ的大小,适用范围广。
4. 本实用新型对玉米蚜的观察以及观察瓢虫捕食玉米蚜的效率有重要作用。因此对利用瓢虫进行生物防治有一定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网套Ⅰ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其中:1-网套Ⅰ;2-网套Ⅱ;3-开孔;4-拉链;5-抽拉绳;6-纱网。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用于玉米心叶和茎上蚜虫的观察装置,包括由纱网制成可围成柱状的套在玉米茎上的网套Ⅰ1和由铁网制成的套在玉米心叶的网套Ⅱ2,其中,网套Ⅰ1的中心设有与网套Ⅱ2匹配的开孔3,网套Ⅰ1的两个连接端分别设有用于连接的拉链4,网套Ⅰ1与连接端垂直的另外两侧分别设有沿着网套Ⅰ1的卷套,卷套内分别设有穿过卷套并可在卷套内活动的抽拉绳5,网套Ⅱ2位于网套Ⅰ1的开孔处的外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大学,未经山西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7272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道路桥梁施工用水泥砂浆混合装置
- 下一篇:一种耦合器的焊锡工装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