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倒卷式结构的高倍率放电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920747700.5 | 申请日: | 2019-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98807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31 |
发明(设计)人: | 李华锋;张习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聚和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25 | 分类号: | H01M10/0525;H01M10/0587 |
代理公司: | 44558 深圳灵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陶品德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卷绕 极耳 正极片 负极片头部 卷芯 焊接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负极片尾部 高倍率放电 正极片尾部 倒卷 卷起 本实用新型 极耳中心距 卷芯最外层 铝箔 生产效率 传统的 负极片 中心距 内层 片头 铜箔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倒卷式结构的高倍率放电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片头部、负极片头部和卷芯,所述正极片头部左侧连接有铝箔,所述正极片尾部上焊接有正极片极耳,所述正极片头部卷起后正极片尾部留在外侧,所述负极片头部左侧连接有铜箔,所述负极片尾部上焊接有负极片极耳,所述负极片头部卷起后负极片尾部留在外侧形成卷芯。该倒卷式结构的高倍率放电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提供了一种卷绕结构,卷绕时,将未焊接极耳的一端先进行卷绕,有极耳的一端留在卷芯最外层,这样确保卷绕出来的卷芯中心距有足够的宽度,不会因为传统的极片头片出极耳内层卷绕导致极耳中心距过小,同时也大幅度提高卷绕的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聚和物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倒卷式结构的高倍率放电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近来,随着电子烟行业的快速兴起,由于其电子烟产品结构的特殊性,对高倍率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极耳中心距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电池宽度≤15mm,电池厚度>6mm的锂离子高倍率电池。
目前传统高倍率放电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在卷绕工序制作时,均采用正卷即卷芯头部出极耳方式,因电子烟产品的宽度和厚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电池宽度比较窄,厚度又比较厚,采用传统的正卷卷芯内部出极耳的方式进行卷绕时,极耳中心距会很窄,成品时由于电池正负极耳比较窄容易引发正负极短路的安全隐患,由于正负极耳的中心距窄,很难与电子烟产品上保护电路板的正负极端相匹配。为解决此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了一种倒卷式结构的高倍率放电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倒卷式结构的高倍率放电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为了解决传统的正卷卷芯头部出极耳的极耳中心距过窄这一客关因素,在正负极片焊接极耳时将正负极极耳焊接在极片尾部,卷绕工序进行卷绕时,采用先将未焊极耳的一端正负极片先进行卷绕,有极耳一端留在卷芯最外层,这样极耳中心距就能与电子烟产品的保护电路板正负极端相匹配,不会出现极耳中心距过窄现象,且卷绕时不因极片头部有极耳而导致入片时产生障碍,生产效率且有大幅度提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倒卷式结构的高倍率放电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片头部、负极片头部、正极片尾部、负极片尾部、正极片极耳、负极片极耳、铝箔、铜箔、卷芯、正极耳引出端和负极耳引出端,所述正极片头部左侧连接有铝箔,且铝箔左侧留有正极片尾部,所述正极片尾部上焊接有正极片极耳,所述正极片头部卷起后正极片尾部留在外侧,且正极片尾部外侧卷有负极片头部,所述负极片头部左侧连接有铜箔,且铜箔左侧留有负极片尾部,所述负极片尾部上焊接有负极片极耳,所述负极片头部卷起后负极片尾部留在外侧形成卷芯,所述正极片极耳和负极片极耳外端分别与正极耳引出端和负极耳引出端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正极片尾部与负极片头部之间设置有隔膜纸。
优选的,所述铝箔和铜箔留出10-30mm范围空间不用涂敷正极性物质。
优选的,所述卷芯由正极片和负极片卷绕而成,且卷芯设置为倒卷结构。
优选的,所述正极耳引出端和负极耳引出端分别设置在卷芯的两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了一种倒卷式结构用于电子烟的高倍率放电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正负极片的结构主要是涂布时均采用传统连续涂覆方式,在极片尾部均采用正反面留白10-30mm不用涂覆正负活性物质,正负极片涂布完成后,经制片在正负极片尾部焊接上正负极耳并贴上绝缘胶纸,卷绕时,将未焊接极耳的一端先进行卷绕,有极耳的一端留在卷芯最外层,这样确保卷绕出来的卷芯中心距有足够的宽度,不会因为传统的极片头片出极耳内层卷绕导致极耳中心距过小,同时也大幅度提高卷绕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极片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负极片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聚和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聚和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7477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芯、动力电池包及车辆
- 下一篇:方型锂离子电池化成用异形托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