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向导油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0760330.9 | 申请日: | 2019-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1863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31 |
发明(设计)人: | 吴晓冬;王军政;邵鹏;蔡华;陈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7/04 | 分类号: | F16H57/04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31201 | 代理人: | 王毓理;王锡麟 |
地址: | 201807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向 油机 | ||
一种多向导油机构,包括:集油结构、分流结构、导流结构和连接结构,其中:集油结构与分流结构相连,导流结构设置于分流结构两侧,连接结构设置于分流结构上;导流结构包括:第一导液结构和第二导液结构;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分流结构上设有用于辅助固定的加固板。本实用新型通过集油结构和分流结构将润滑油分流至至多侧,并通过倾斜的不同控制不同侧的流量,并通过导流结构进行润滑油的定向输送,实现不同油量情况下油量定额分配,并在出油处设计破坏油液表面张力结构使油液沿固定方向流动,实现多向导油的功能,在满足多处润滑要求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布置空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汽车驱动系统润滑领域的技术,具体是一种多向导油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动力性能的逐年提高,汽车驱动系统的输入转速及加载扭矩也在逐年提高,传统燃油车输入转速已达到了7000rpm/min,而新能源汽车转速则高达16000rpm/min,高转速及高载荷将带来轴承及各部件巨大的发热量及磨损量,这些问题都需要润滑结构来解决及改善,但现在的润滑结构存在单向导油的问题,有导油结构侧润滑油液充足,无导油结构侧则缺乏润滑油液。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多向导油机构,通过集油结构收集齿轮侧飞溅的润滑油并通过分流结构将润滑油分流至至多侧,并通过倾斜的不同控制不同侧的流量,并通过导流结构进行润滑油的定向输送,在同侧出油口设计不同高度实现导油优先级别的分配,实现不同油量情况下油量定额分配,并在出油处设计破坏油液表面张力结构使油液沿固定方向流动,实现多向导油的功能,在满足多处润滑要求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布置空间。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包括:集油结构、分流结构、导流结构和连接结构,其中:集油结构与分流结构相连,导流结构设置于分流结构两侧,连接结构设置于分流结构上。
所述的分流结构底部为四边形结构,底部设有分流板。
所述的集油结构为三角形槽。
所述的导流结构包括:第一导液结构和第二导液结构,其中:第一导液结构和第二导液结构分别设置于分流结构上相对于集油结构的两侧,第一导液结构设置于靠近集油结构一侧,第二导液结构设置于远离分流结构一侧。
所述的第一导液结构为出口端倾斜向下设置的四边形槽。
所述的第二导液结构包括:U型槽和下沉结构,其中:下沉结构设置于分流结构底部并且出口端倾斜向下设置,U型槽设置于下沉结构旁并且最低点位于分流结构之上。
所述的U型槽外部设有用于破坏液体表面张力的衬边结构。
所述的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其中:第一连接环设置于集油结构和分流结构连接处,第二连接环设置于分流结构上相对于集油结构另一侧。
所述的分流结构上设有用于辅助固定的加固板,其中:加固板设置于靠近连接结构一侧。技术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集油结构和分流结构将润滑油分流至至多侧,并通过倾斜的不同控制不同侧的流量,并通过导流结构进行润滑油的定向输送,实现不同油量情况下油量定额分配,并在出油处设计破坏油液表面张力结构使油液沿固定方向流动,实现多向导油的功能,在满足多处润滑要求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布置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多向分流流量控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润滑油液流向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同侧分流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76033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动态检重秤配套用剔除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屋顶通风气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