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针灸治疗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766356.4 | 申请日: | 2019-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5891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0 |
发明(设计)人: | 张兵钱;王广;王善孚;凌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
主分类号: | A61H39/04 | 分类号: | A61H39/04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成艳 |
地址: | 401331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治疗 三叉 神经痛 针灸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针灸治疗装置,包括针具,针具包括针柄、针体和针尖,针柄上可拆卸连接有针套,针套上沿其轴向刻有两排刻度线,每条刻度线对应有刻度值,两排刻度线对应刻度值的单位分别为“毫米”和“寸”;针套上连接有可沿针套轴向活动的导杆,导杆可使刻度线处于漏出或者被遮挡状态,导杆的底部还设有限位用凸台。本实用新型通过调整导杆相对于针套的位置,即可控制针尖的进针深度,并依靠漏出刻度线的对应刻度值了解进针深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针具无法定量进针的问题,提升了进针深度的精确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针灸治疗装置。
背景技术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利用针法对患者施针时,对于施针的深度、角度和力度均有一定的要求,医者目前多数情况下,医者在施针时实际施针深度是根据其经验来判断,俗称“得气针感”,一般为施针者或患者主观感受居多,缺乏客观量化指标,对于经验不足的医者来说,容易出现件针头刺进入穴位过深或不到位的情况,这都不利于治疗患者且给患者带来额外伤害,不便于施针的量化。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针灸治疗装置,对施针的进针尺寸进行定量控制,实现精准进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针灸治疗装置,包括针具,针具包括针柄、针体和针尖,针柄上可拆卸连接有针套,针套上沿其轴向刻有刻度线,刻度线对应设有刻度值;针套上连接有可沿针套轴向活动的导杆,导杆可使刻度线处于漏出和被遮挡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是:针套可拆卸连接在针柄上,当针套与针柄相互连接时,可以通过旋转针套,使针套带动针具转动而实现进针;针套上沿其轴向设有刻度线,同时针套上连接有可沿针套轴向活动的导杆,通过导杆在针套轴向上活动位置,使针套上刻度线的位置漏出或者被遮挡,当导杆同时遮挡刻度线和遮挡部分针体时,使导杆遮挡部分刻度线后所显露出来的最大刻度值等于针尖到导杆最短的距离值,在针具进针过程中,针尖会不断穿刺到患者体内,同时使患者的表皮与导杆的距离越来越小,当导杆与患者表皮接触后,此时针尖的进针深度就等于针套上可见刻度值的最大值,因此,通过调节导杆相对于针套的位置,使针套上可见的最大刻度值等于预计进针量,即可实现进针的定量控制。
采用上述方案的优点是:
1.可实现进针的定量控制:通过调节导杆和针套的相对位置,使针套上可见最大刻度值等于预计进针量大小,然后再进行施针,当施针结束时,导杆会与皮肤接触,医者可清楚判断是否进针到位,从而实现了进针深度的定量控制,使施针更加精确。
2.便于掌握施针方向和力度:由于针具、针套和导杆是相互连接的,在施针过程中,针具、针套和导杆的相对位置关系固定,且由实际情况可知,针套和导杆的尺寸与针具的尺寸差别不大,因此针套和导杆对于施针中力度控制和方向控制的影响很小,不会影响医者的施针手感,使施针顺利进行。
进一步,针套的外壁开有外螺纹,导杆径向开有通孔,通孔内壁开有可与针套外螺纹螺接的内螺纹。
相比于将针套和导杆的可拆卸连接方式设置为利用止动螺丝连接或者卡接等,虽然利用止动螺丝可以将导杆和针套相互固定,但是止动螺丝可能刮伤针套,使针套的使用受到影响。本方案中,导杆和针套之间为螺纹连接,通过调整导杆与针套的螺纹配合长度,实现导杆和针套相对位置的调整,同时通过螺纹配合的导杆和针套之间具有相互锁止功能,在不受到较大旋转力的情况下,导杆和针套的位置是固定的,不需要额外的部件将其固定在一起,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未经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76635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不干胶模切机的废料收卷装置
- 下一篇:一种汽轮机隔板加工工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