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有圆形侧孔的微导管有效
申请号: | 201920767635.2 | 申请日: | 2019-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044782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5 |
发明(设计)人: | 赵文元;孙蔚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M25/00 | 分类号: | A61M25/00;A61M25/01;A61M25/09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有 圆形 导管 | ||
本实用新型涉及血管内介入技术领域,属于一种带有圆形侧孔的微导管,包括导管管体,所述导管管体的后端设有导管接头,所述导管管体的前端设有两个显影标识,两个显影标识之间的导管管体上开设有圆形侧孔,所述圆形侧孔用于微导丝端头的穿过,所述导管管体上位于圆形侧孔前端的部分为导管塑形段。本实用新型中微导丝穿过圆形侧孔与导管塑形段形成的袢无关,微导丝头端穿过圆形侧孔可始终导引微导管在血管内移动;而且袢的形态也不受影响,实现对导管袢的控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血管内介入技术领域,属于一种带有圆形侧孔的微导管。
背景技术
血管内介入技术是经皮穿刺血管置鞘后,通过各类导管进入血管腔内直至抵达或接近病灶,利用微导管输送治疗药剂或器械对病灶实施微创治疗的一种技术。现有的微导管为复合材料制成的头尾端开口的中空结构,将微导丝由微导管尾端穿过微导管头端,微导管随微导丝的导引在血管内移动。神经血管结构复杂,当治疗受累载瘤血管与主干血管成锐角的宽颈动脉瘤(如图2)时,需使用微导管成袢技术,使微导管成功超选载瘤血管(即图2所示微导管头端由A处移至B处)。微导管成袢技术分为动脉瘤瘤体内成袢和血管内成袢,前者因瘤壁菲薄十分危险,后者具体方式见图3。袢在血管内移动时,微导丝头端不能穿过微导管,此时微导管无微导丝导引,对袢的形态与位置可控性差,袢容易变形、头端愈来愈长,最后微导管无法超选载瘤动脉。微导管成袢技术的问题:1、成袢的微导管的前端无导引的问题;2、移动微导管时,袢长度的随意变化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圆形侧孔的微导管,用以解决微导管的前端无导引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带有圆形侧孔的微导管,包括导管管体,所述导管管体的后端设有导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管体的前端设有两个显影标识,两个显影标识之间的导管管体上开设有圆形侧孔,所述圆形侧孔用于微导丝端头的穿过,所述导管管体上位于圆形侧孔前端的部分为导管塑形段。
进一步地,所述导管塑形段的长度为15mm。
进一步地,所述圆形侧为向前端倾斜的倾斜孔,倾斜角度小于等于45度。
进一步地,所述导管管体的内外径分别为0.043mm和0.56mm,所述圆形侧孔的直径为0.33mm,所述微导丝直径为0.25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微导丝穿过圆形侧孔与导管塑形段形成的袢无关,微导丝头端穿过圆形侧孔可始终导引微导管在血管内移动;而且袢的形态也不受影响,实现对导管袢的控制。
2、提高超选与主干血管呈锐角时使用的成功率。
3、提高治疗受累载瘤血管与主干血管成锐角的宽颈动脉瘤的成功率。
4、减少现有的血管内成袢技术中的反复操作,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5、扩大成袢技术的应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背景技术中载瘤血管与主干血管成锐角时的宽颈动脉瘤示意图。
图3为背景技术中微导管成袢技术在图2所示宽颈动脉瘤中应用时的示意图。
图中:导管接头1,导管管体2,圆形侧孔3,显影标识4,微导丝5,主干血管6,载瘤血管7,动脉瘤8,微导管头端成袢9。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76763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大口径直缝焊管焊缝增厚设备
- 下一篇:杆件或管件夹持转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