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弧风洞热-红外传输联合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773673.9 | 申请日: | 2019-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7114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4 |
发明(设计)人: | 曾徽;欧东斌;杨国铭;程梅莎;闫宪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J5/00 | 分类号: | G01J5/00 |
代理公司: | 11009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李晶尧 |
地址: | 10007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头罩 侧窗 红外热像仪 目标发生器 真空试验 观察窗 电弧加热器 喷管 红外传输 制冷气源 通光筒 风洞 联合试验装置 电弧 本实用新型 地面模拟 红外制导 喷管出口 试验研究 轴向出口 端位置 末制导 喷管轴 气动热 入口端 飞行器 伸入 整机 冷却 传输 试验 联合 | ||
1.电弧风洞热-红外传输联合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弧加热器(1)、喷管(2)、光学侧窗头罩(3)、目标发生器(4)、观察窗(5)、通光筒(6)、红外热像仪(7)、地面制冷气源(8)和真空试验舱(9);其中,电弧加热器(1)水平放置,喷管(2)轴向入口端与电弧加热器(1)对接;喷管(2)的轴向出口端伸入真空试验舱(9)内部;光学侧窗头罩(3)设置在喷管(2)出口端位置;观察窗(5)设置在真空试验舱(9)的侧壁;且观察窗(5)与光学侧窗头罩(3)位置对应;目标发生器(4)设置在真空试验舱(9)的外侧,且目标发生器(4)与观察窗(5)对应放置;红外热像仪(7)对应放置在真空试验舱(9)的外部,且与目标发生器(4)相对放置;通光筒(6)设置在红外热像仪(7)与光学侧窗头罩(3)之间;地面制冷气源(8)设置在真空试验舱(9)外侧,实现对光学侧窗头罩(3)的冷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弧风洞热-红外传输联合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弧加热器(1)采用高焓叠片式电弧加热器或中焓分段电弧加热器或低焓交流电弧加热器中的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弧风洞热-红外传输联合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喷管(2)为超声速型面喷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弧风洞热-红外传输联合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目标发生器(4)为红外目标发生器,实现产生红外波段测试目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弧风洞热-红外传输联合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学侧窗头罩(3)为中空锥体结构;光学侧窗头罩(3)的锥顶沿轴向指向喷管(2)出口;且光学侧窗头罩(3)沿轴向偏置喷管(2)轴线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弧风洞热-红外传输联合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光学侧窗头罩(3)靠近喷管(2)轴线的侧壁处设置有红外窗口(31);光学侧窗头罩(3)与红外窗口(31)相对的侧壁处对应设置有通孔(3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弧风洞热-红外传输联合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窗口(31)的中心位于喷管(2)的轴线上;且红外窗口(31)的中心与喷管(2)出口的水平距离为150-300mm;通孔(32)与通光筒(6)的轴向一端连通;目标发生器(4)、观察窗(5)、红外窗口(31)、通孔(32)、通光筒(6)和红外热像仪(7)沿通光筒(6)轴向依次对应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弧风洞热-红外传输联合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热像仪(7)采用中波热像仪或长波热像仪;中波热像仪波长为4-5μm;长波热像仪波长为10-12μ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弧风洞热-红外传输联合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光筒(6)为中空筒状结构;通光筒(6)为三层结构,中间层为不锈钢;内侧壁涂覆黑色涂料;外侧壁为陶瓷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弧风洞热-红外传输联合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面制冷气源(8)输出氮气实现对红外窗口(31)的内壁降温;地面制冷气源(8)输出氮气速度为10-200g/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773673.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