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幼蝎脱皮蝎窝有效
申请号: | 201920786006.4 | 申请日: | 2019-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4803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7 |
发明(设计)人: | 刘振宗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振宗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北京劲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89 | 代理人: | 王志敏 |
地址: | 072250 河北省保***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脱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幼蝎脱皮蝎窝,包括顶盖、加湿孔、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中间层、底板、左凹槽、中凹槽、右凹槽和窝体,通过设置在顶盖和中间层上端设置有加湿孔,可在加湿孔内填充细沙,以维持蝎窝的湿度,蝎子通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经左凹槽、中凹槽和右凹槽进入到窝体内,窝体内装满过筛黄土,脱皮蝎子通过扒土进入窝体然后自己堵住进入通道、满足了它的自然习性进行脱皮,达到独立隐蔽不受干扰,保证蝎窝保持适合的湿度,且蝎子脱皮容易和野生脱皮环境相仿,提高了蝎子的成活率的效果,解决了蝎子脱皮时隐蔽性不够,相互干扰残食,无法保证蝎窝保持适合的湿度,且蝎子脱皮难,导致蝎子的成活率较低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蝎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幼蝎脱皮蝎窝。
背景技术
我国的蝎子人工养殖起源80年代,但是到现在也没有形成规模化养殖,很多养殖户投资养蝎大多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除了养蝎技术难度大以外,没有专门的养蝎设备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蝎子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很高,在生长过程中,会隔断时间蜕一次皮,经过多次蜕皮才能从幼蝎成长为成年蝎,人工养蝎的过程中,幼蝎的蜕皮成活率很低,很多蝎子因蜕皮干扰死亡,无法成长为成年蝎,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而在大自然环境中野生的蝎子因空间大则不存在蜕皮干扰的问题,人工养蝎破坏了蝎子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所以导致了幼蝎无法正常完成蜕皮而死亡,现有技术蝎子脱皮时相互干扰严重、无法保证蝎窝保持适合的湿度,且蝎子脱皮难,导致蝎子的成活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现提出一种幼蝎脱皮蝎窝,解决了蝎子脱皮时隐蔽性,避免了脱皮时的干扰,保证蝎窝保持适合的湿度,且蝎子脱皮难,导致蝎子的成活率较低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幼蝎脱皮蝎窝,包括顶盖、加湿孔、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中间层、底板、左凹槽、中凹槽、右凹槽和窝体,所述顶盖顶端设置有加湿孔,所述第一通孔设置于顶盖左端后侧,所述第二通孔设置于顶盖前端左右两侧,所述顶盖底端设置有中间层,所述底板设置于中间层底端,所述左凹槽设置于顶盖底端左侧,所述中凹槽设置于左凹槽右侧,所述顶盖底端右侧设置有右凹槽,所述窝体设置于中间层顶端面。
进一步的,所述顶盖和中间层上端均设置三个加湿孔,且加湿孔沿顶盖和中间层上端等距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窝体共设置有3组,且窝体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顶端设置有3组窝体,且窝体沿底板顶端对称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顶盖左右两端后侧均设置有第一通孔,且第一通孔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中凹槽共设置有两组,且中凹槽上下两端对应位置均设置有第二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层设置两个以上,且中间层底端面均设置有左凹槽、中凹槽和右凹槽。
进一步的,在中间层的每个加湿孔的上侧设置有加湿缝隙,加湿缝隙为1mm宽度的条状缝隙,每个加湿缝隙的首端与加湿孔联通,末端与窝体联通。
进一步的,所述顶盖、中间层和底板均采用泡沫塑料材质。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振宗,未经刘振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78600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户外标识物监测装置的电流监测模块
- 下一篇:一种合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