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肿瘤热疗的可相变纳米磁热颗粒的注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791985.2 | 申请日: | 2019-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33069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发明(设计)人: | 顾松;陈雨;王晶;田瑞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
主分类号: | A61B17/34 | 分类号: | A61B17/34 |
代理公司: | 上海卓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2 | 代理人: | 周春洪 |
地址: | 200127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肿瘤 相变 纳米 颗粒 注射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用于肿瘤热疗的可相变纳米磁热颗粒的注射装置。本实用新型可相变纳米磁热颗粒的注射装置为一种并联双体式注射器,其中一个注射器负责回抽,以防进入注射器针头进入血管腔;并联的另一个注射器腔内置一个独立包装可相变纳米磁热颗粒;通过注射器活塞挤压后,纳米磁热颗粒即可通过与回抽注射器并联的注射针头进入肿瘤病灶中,可以有效避免可相变纳米磁热颗粒误入重要血管腔,减少发生可相变纳米磁热颗粒被血流冲散和堵塞重要血管的风险,以增加可相变纳米磁热颗粒用于治疗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肿瘤热疗的可相变纳米磁热颗粒的注射装置。
背景技术
肿瘤热疗是一项治癌新技术,被认为是继手术、放疗、化疗、免疫疗法之后的第五种治癌方法。其原理是利用物理方法将组织加热到能杀灭肿瘤细胞的温度(42.5℃-43.5℃)持续60-120分钟,达到既破坏肿瘤细胞又不损伤正常组织(安全温度为45℃±1℃)的一种方法。热疗能杀灭肿瘤组织,提高机体免疫,抑制肿瘤转移,对癌症引起的胸腹水及疼痛有良好的效果,同时,热疗与放、化疗合用可增强治疗效果。对于手术难以彻底切除的肿瘤残留灶,化疗耐药和放疗耐受的肿瘤灶等,即可有望通过肿瘤热疗的办法来根除,为难治性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带来新的希望。
肿瘤热疗法由来已久,但由于早期设备和技术所限,加之20世纪以手术、化疗、放疗相结合为主的肿瘤综合性治疗手段的形成,使得肿瘤热疗的发展几乎停滞不前,而在儿童恶性肿瘤中更是未曾尝试过。1957年,Gilchrist等首次提出磁靶向热疗的概念,推动了肿瘤热疗向着精确定位的方向发展。
磁性材料在外加交变磁场中,由于涡流损耗、磁滞、磁矢量旋转和颗粒本身的物理旋转而产生的热量称之为磁热。磁热法是应用磁热效应治疗肿瘤的一种物理方法,即将磁性材料注入肿瘤病灶中,在交变磁场的作用下将吸收的磁能转换为热能,使癌变组织升温到60℃以上,并保持一段时间,使肿瘤细胞红肿、坏死,从而消除肿瘤。该技术具有靶向性、给药方式简单、可减少化疗药用量、毒副作用小、易与其它方法相结合等优点,是目前热疗法治疗肿瘤的较佳途径。德国、美国、日本和我国对磁热法治疗肿瘤都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特别是德国和美国的研究都已进入一期临床研究阶段,并已治愈了一部分乳腺癌、前列腺癌、脑瘤等肿瘤病人,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突飞猛进,纳米磁性材料应用于肿瘤热疗能克服目前加热技术的不足,已成为材料与生物医学的研究热点。
将磁场能转换成热能主要取决于磁场和磁性粒子的性质,其典型特征量是特定吸收率(Specific power adsorption,SAR),即单位质量将其他能量转换成热能的量,单位以w/g计。磁性材料的SAR越高,其热效应越强。当今研究者追求的是采用少量材料产生高热量,而纳米Fe3O4就能满足这些要求,并且磁热材料只吸收热量,不会对人和环境产生任何污染,是一种治疗肿瘤的绿色疗法,因此纳米Fe3O4用于热疗治疗肿瘤备受关注。
纳米磁性材料不仅具有靶向性,并且在相同磁场下,相同质量及成分的子域(小于100nm)超顺磁粒产生的热量比较大的多域铁粒(大于100nm)大1000倍以上。目前研究大多数采用Fe3O4和Fe3O4为磁性材料。纳米磁性材料治疗肿瘤更显其优越性:(1)纳米磁性材料有表面效应和小尺寸效应,在人体耐受的交变磁场强度和频率下,能量吸收率远远高于相应的体材料,升温效果更加显著;(2)由纳米磁性粒子制成的粒径均一的磁流体被肿瘤细胞摄入,均匀分散在肿瘤中,通过外加交变磁场可实现对肿瘤均匀加热--细胞内过热,以此彻底有效地杀灭肿瘤细胞,克服了其他热疗方法热效率低、热分布不均易出现冷点等问题;(3)纳米磁性粒子被肿瘤细胞摄入后,均匀分散,并且还可以随着细胞分裂进入子细胞,同样有杀伤作用;(4)纳米磁性粒子易于表面修饰,修饰后肿瘤细胞对其摄入量明显增加,从而增强纳米磁性粒子的肿瘤靶向性,通过靶向、磁定位及适时给药,使临床治疗更加精确有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未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79198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