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磁质谱仪的高效离子源有效
申请号: | 201920792041.7 | 申请日: | 2019-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996301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7 |
发明(设计)人: | 龙涛;齐国臣;桂建业;高国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J49/14 | 分类号: | H01J49/14 |
代理公司: | 11401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巴晓艳 |
地址: | 10003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镜 离子化 推斥极 垂直偏转 水平偏转 本实用新型 偏转板组件 圆柱形空间 电离 收集极 灯丝 灯丝发射电子 离子化空间 质量分辨率 电子轰击 高效离子 化学电离 聚焦透镜 离子化室 离子空间 使用寿命 外部设置 电势差 离子源 质谱仪 磁铁 发散 电势 狭缝 离子 穿过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离子源领域,提供了一种用于磁质谱仪的高效离子源,包括灯丝、离子化盒、推斥极和偏转板组件;推斥极设在离子化盒内部的前端,两者共同形成圆柱形空间;灯丝发射电子穿过圆柱形空间到达收集极;离子化盒、收集极的外部设置磁铁;偏转板组件包括第一水平偏转透镜、聚焦透镜、第一垂直偏转透镜、第二水平偏转透镜、第二垂直偏转透镜;第一垂直偏转透镜和第二水平偏转透镜间设狭缝。本实用新型实现了电子轰击电离和化学电离二种电离模式;离子化盒内外形成差级真空,延长灯丝使用寿命;离子化室和推斥极形成圆柱形的离子化空间,离子引出效率高;推斥极和离子化盒存在电势差,形成电势透镜,降低离子空间发散,提高仪器质量分辨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离子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磁质谱仪的高效离子源。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伴随高精度的机械加工以及电子技术的发展,质谱技术在化工和环境分析领域得到飞速发展。
采用电子轰击离子源的质谱仪,相比采用单光子紫外光电离离子源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离子源的质谱仪而言,具有结构简单,可电离样品种类丰富和离子化效率高的特点,可以在实现仪器离子源小型化的同时保持高效的离子化效率。实现高效的离子提取,进而能够实现仪器对样品的高精度分析,对于痕量物质的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用于磁质谱仪的离子源而言,传统的电子轰击离子源采用矩形或圆柱形离子化盒,样品离子化后空间发散大,导致推斥聚焦后离子提取效率低。实现样品的高效离子化,对样品选择性的电离和较高的离子束流提取效率,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就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磁质谱仪的高效离子源,同时采用电子轰击电离和化学电离,离子化效率高,并在离子化盒内形成电势透镜,离子引出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磁质谱仪的高效离子源,包括灯丝、离子化盒、推斥极和偏转板组件;
所述推斥极设置在所述离子化盒内部的前端,所述离子化盒、推斥极上均具有半圆柱形,2个所述半圆柱形共同形成圆柱形空间;所述圆柱形空间的轴向方向安装发射电子的所述灯丝,所述灯丝设置于所述离子化盒外,收集极和所述灯丝相对设置,所述灯丝发射的电子通过中心小孔穿过所述离子化盒内部圆柱形空间到达收集极;所述灯丝和收集极的外侧设置用于形成磁场的磁铁;
所述偏转板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水平偏转透镜、聚焦透镜、第一垂直偏转透镜、第二水平偏转透镜、第二垂直偏转透镜;所述第一垂直偏转透镜和第二水平偏转透镜之间设置有供离子流通过的狭缝;
所述离子化盒和所述偏转板组件通过连接机构组合为整体(连接机构可采用任何现有技术,比如架体等)。
所述灯丝发射的电子进入所述离子化盒,与样品及辅助气体发生电离,离子流通过推斥极加速,经所述偏转板组件的整形,形成供后续的磁质谱分离分析的离子束流。
对所述灯丝施加发射电流和加速电压,灯丝发射电子,电子经中心小孔进入所述离子化盒,与所述离子化盒内的样品气体发生碰撞电离;离子与辅助气体发生化学电离形成离子流;离子流经所述推斥极加速后,依次经过所述第一水平偏转透镜、聚焦透镜、第一垂直偏转透镜,形成扁条状离子束流;所述扁条状离子束流通过狭缝,并经所述第二水平偏转透镜、第二垂直偏转透镜的整形后,得到最终的离子束流。
进一步的,所述高效离子源设置在真空腔体内。
进一步的,所述灯丝与所述离子化盒之间的中心小孔为差级真空孔,确保灯丝安装位置的真空度。
进一步的,所述离子化盒与推斥极之间具有电势差,在所述圆柱形空间内形成电势透镜,减小了离子流在离子化区域内的空间发散效应,高效地将离子束流引出。
进一步的,所述真空腔体内的真空度优于所述离子化盒内的真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未经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79204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热双金属拉压一体式驱动器
- 下一篇:光学挡墙结构